文:万里悲秋常作客 我在1989年夏天参加中考,时光荏苒,一转眼过去35年了。那是一个特殊的年份,但我那年的中考却是平静的。这段时间又到了中考的日子,看新闻上海、江苏的中考已经结束了。明天是浙江中考的日子,儿子参加中考,忽然想写写我的中考。 我初中上了四年,初中二年级生病了,休学半年,重读了初二。当时好多乡村中学没有初中三年级,学生上初三还要筛选下,大概5个农村中学初二班的学生通过考试,形成两个初三班继续再学习一年,有学生读到初二考不上初三,就回家不再读了,不存在参加中考的问题。 上了初三,学习就紧张起来。暑假里面就开始补课二十天,当时是老师上课,可能也没收什么费用,具体记不清了。 当时是大班,一个班大概有60来个人,挤在三间平房里上课,而且没有电风扇 ,可想而知是多么的热,也没有扇子,用纸折一个扇点微风。当时的副校长身躯微胖,戴黑边眼镜,很威严的样子,教我们语文,上课拿把折扇闪着,算是老师的特权了吧。 上学没有家长接送,和两三个同学一起骑自行车上学,每天回家吃两餐饭,风里来、雨里去也没觉着苦,就这样一年时光转眼而逝,马上到了考试的时节。在中考前的两个月,大概是4月份吧,又搞了一次预考,把考试成绩差的再刷掉一批,大概一个班还剩40个人左右。 我记得是送考老师带着我们到骑自行车县城。那时田里的麦子刚收下,阳光白花花的晃眼,乡间土路上的尘土被干热的旋风刮起来,迷人的眼睛,公路上还有不少麦子和麦秸在晾晒,骑行艰难。那时候的农村孩子,连县城也是不怎么去的,对城里的东西都感到新鲜。 记得当时住在党校,教室临时改的宿舍,大概是二十来个人一个房间,每张床还挂着蚊帐,晚上夜风吹来,凉凉的。我没什么紧张的感觉,晚上睡得很香。 印象最深的是伙食不错,正餐白面馒头随便吃,菜是包心菜粉条炖猪肉,一人一大碗,还有面筋汤,味道也不错。在家里根本吃不到这么好的伙食。 考场是在一个小学里,全县的初三学生都到县城里来考试,想来考场应该好几个吧。我们从党校出发,大概骑车要20分钟左右到考场,第一天下午去看了考场。 第二天去考试的时候,发生了一点小问题,我的自行车坐垫被人卸掉偷走了,应该是其他同学把我带到考场去的。当时应该很尴尬,这么多年过去,其他考试的细节我大多忘记了,唯有这个事情记忆很深刻。 后来考完回家的时候,是校长出钱帮我买了个自行车坐垫,才骑车回家的。后来爸妈给了我钱去还给校长,学校已经放假了 ,没有找到校长,到现在这个钱还没有还。校长今年如果健在的话,应该八十岁左右了。 考试成绩大概二十天左右出来了,具体多少分数忘记了,我考上了我们丰县第二中学,全校80人参加考试,大概1个人考上中专,8个人考上高中,考上4个高中,记得都是第二中学,没人考上县里最好的丰县中学。 那时候家长的心态没有现在家长焦虑浮躁。家里人肯定希望我能考上高中,老爸曾说过,我能上到什么程度,家里供应到什么程度 ,奶奶也说,有本事吃本事,没本事吃力气,天无绝人之路。当时自己也努力读书,但也没什么明确的目标,课余还经常参加农业劳动。 那时候能读书到高中,哪怕后来没能考上大学,也算是百里挑一的人中龙凤了。 当时好多同学读到小学毕业就不上学了,初中升高中乡下中学百分之十左右的升学率,非常不容易,都有一定的天赋,非现在后天上各种补习班硬拉的成绩。 那时候最热门的还不是高中,很多学生考中专,有的人为了考中专,可以在初三留级好几年,最终成功考上,跃出农门。 那时候农村的门路真少。小学初中毕业的学生,要么在家干农活,要么去东北建筑工地,当时县城里工厂很少,也没什么就业的机会,苏南和广东工业企业刚开始兴建,外出进企业打工不多。上过高中的同学只要走出去,现在生活过的大多不差,当然也有做生意发财的。 现在国家的经济今非昔比,虽然不如前几年发展那么快,但一般人就业还是比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好的多,中考也要放平心态,不要那么“卷”,按每个人天赋特长,顺其自然的发展吧。
转载声明:本文转载自愚伯的自留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