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经,这里是煤矿开采后留下的塌陷区,坑洼积水、土地荒芜;如今的这里立足实际,将劣势转化为优势,深入开展塌陷地综合治理,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绿色发展之路,一池池清水滋养着白莲藕,一尾尾鱼儿嬉戏其间。今天,我们就走进这片“重生”的土地,看看塌陷区如何变身“水美经济”示范地。 走进整治后首羡镇李堂煤矿塌陷区,放眼望去,一朵朵莲花粉红淡雅,呈现出湖田相映、莲影摇曳的美丽景象,很难想象,就在几年前,这里还是一片废弃地。 “在塌陷过程中,土地资源一直处于闲置状态,不能有效利用。” 首羡镇葛庄村党总支书记葛红兵说道,“我们积极寻找合作方,由被动治理变为主动治理,就是想在增加村民收入的同时,最大限度利用土地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整治中的李堂煤矿塌陷区 首羡镇采煤沉陷区主要涉及首羡镇葛庄、王庄两个行政村周围的农田,地面沉陷严重的区域常年积水,还出现了盐渍化。但如今,通过综合治理,这里已经从 “沉陷区” 蜕变成了 “生态绿洲”。 莲藕种植大户曹兴波看准了这里的潜力:“煤矿塌陷区有水有低洼地,种庄稼难度大、产量低,通过调研发现,这里水质干净、土地肥沃,特别适合白莲藕生长。” 于是,他在这里建起了200多亩鱼塘,种植了800多亩莲藕,“这样既解决了塌陷区的整治难题,又能增加经济收益。” 治理后的区域,生态多样性也在悄悄恢复。白鹭翩翩、野鸭嬉戏成了常态,一幅生机盎然的画卷徐徐展开。而且,塌陷区的修复还成了拉动地方发展的绿色引擎,推动传统农业向生态化、休闲化转型,催生了生态农业、观光旅游等新业态,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活力。 曹兴波还有更大的规划:“下一步我们打算扩大规模,配套建造休闲步道、观景台,把种养殖和乡村旅游结合起来。同时请专家指导,提升莲藕和鱼的品质,围绕莲藕打造自己的品牌,生产荷叶茶、藕粉等系列产品。” 从前煤迹斑斑的塌陷区,如今已是风景如画的生态田园。首羡镇用“藕鱼共作”的循环农业模式,激活了土地潜力,提升了经济效益,重建了健康的生态系统,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绿色发展密码。这片土地的蜕变,是自然生态的修复,更是人与土地和谐共生的生动写照。
转载声明:本文转载自今丰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