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寸粉笔,三千桃李;十载耕耘,十万栋梁。粉笔灰染白了青丝,却让梦想照进现实——老师们用一言一行,教会我们坦荡做人;用一笔一画,为我们勾勒出世界的辽阔。那些年被老师点亮的瞬间,早已长成我们生命里最温暖的光。教师节来临,让我们一起回溯时光,看一看属于老师们那些细碎却闪光的日常——
从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毕业后 广东姑娘林文婕 心心念念要做一些 对国家对人民有益的事 听说广东省组团式 教育人才援藏队要招人 她义无反顾报了名 把自己新的人生起点放到了 西藏林芝巴宜区中学数学老师 这个岗位上
来到林芝后 林文婕从孩子们的生活里 提炼教学内容 让每堂课都从雪域高原上“长”出来
分析藏袍厚度与昼夜温差的关系 讲解“黄金分割比例”时 带同学们欣赏唐卡 揭示其背后的数学规律”…… 为了帮学生理解数学概念 她还和同事一起编写了 《汉藏对照数学术语手册》 孩子们再也不用 对着“平行线”“立方体”等概念 死记硬背了
林文婕关心的 不只学生们的数学成绩 冬日里,她带上显微镜 和学生一起在校园后面的山坡上等雪 当晶莹雪花落在学生手心里 孩子们透过显微镜 第一次看到了微观世界的神奇美妙 欢呼声在冰天雪地间传得很远、很远……
林文婕只想默默地付出 她没有想到,孩子们给她的回报 却是那样的丰厚 看到她支气管炎犯了咳嗽不止 几个学生徒步两个来小时 去山上挖来止咳草药贝母根 用洁白的哈达包好 悄悄放在她宿舍门口
一位阿妈在女儿毕业时 捧来家里开得最好的一盆花送给她: “孩子以前不敢和外人说话, 在您的鼓励下, 能当着那么多人演讲了, 大家都给她竖大拇指呢!”
“这片土地给我的,远比我付出的多。” 林文婕说 “我再不是那雪山峡谷间飘浮的云朵, 而是一棵树, 根须深深扎进, 尼洋河畔润泽的大地……”
西部,尽管贫瘠 但只要成为“一棵树” 就能深深扎下根去 就能枝繁叶茂
自2013年 通过特岗教师招考来到 贵州咸宁新发乡开坪小学 何芳芳已用12年的时光 深耕乡村教育 把知识化作光 照亮山里娃的求学路
在英语教学中 何芳芳把孩子们 熟悉的身边事物当做教具 帮助学生形象记忆单词 原本枯燥的英语课 成了孩子们最爱的“生动课堂”
“以前我觉得英语是‘天书’ 背单词像记密码 直到上了何老师的课 她把英语课换成生活里的实物 现在看到身边的物品 就能想起她教的单词 再也不用死记硬背了” 开坪小学四年级(3)班学生张露露的话 道出了孩子们的心声
何芳芳在办公室对学生进行辅导(罗喜贵 摄)
在班级管理上 何芳芳从不落下一个学生 她秉承 “人人有角色,人人有分工”的理念 让每个孩子都参与班级管理 把“管理权”交给学生
“一个人好不算, 一群人好才是真的好” 作为威宁自治县第三届小学英语教学名师 何芳芳还把经验分享给更多同行 她牵头成立的“英语名师工作室” 每周组织集体备课 遇到年轻老师磨课 常陪到深夜改教案
何芳芳对学生的爱 藏在一个个细微瞬间 课堂上,她和每一位孩子互动 把知识与爱同时传递给每一位孩子 课堂外,办公室、校园里, 常常能看到她辅导学生的身影 周末,她和同事常走在乡间小路上 对需要关注的孩子进行家访 在家校间构筑起沟通桥梁
“何老师就像辛勤的园丁 扎根在这里 把心全扑在孩子身上” 新发乡开坪小学校长余勇说
同事黄芳也说: “她在教学上是实干派 在工作中是我们的靠谱队友 每次看到她课后还在辅导学生 周末还去家访 就觉得自己也得更努力 不能辜负孩子们”
面对这些认可,何芳芳说: “我也是从农村走出来的 知道知识对山里娃有多重要 只要孩子们需要 我就会一直站在这个讲台上”
以爱为犁 深耕乡村教育12年 她的身影像一盏明灯 照亮孩子们的求学路 也点亮了乡村教育的希望
浙江宁波一位班主任 跨越2000多公里 “特种兵式”家访的视频 感动许多人
视频中的老师名叫徐剑军 是宁波市职教中心 新能源汽修班的班主任 春节期间 他奔赴四川凉山州越西县 在48小时内 走访了12户学生的家
越西县地处偏远,山路崎岖 且当地学生住得较为分散 徐剑军就包了一辆车汽车 实在到不了的地方 就联系学生骑电动自行车往返
徐剑军(左一)与受访学生家庭合影
1月31日 从早上8点到晚上9点 徐剑军一共走访了8户学生家庭
“千里家访不容易 所以要尽可能多走几户 走访的家庭越多意义也就越大” 在越西的48小时里 徐剑军争分夺秒 共走访了12户彝族学生的家
徐剑军(左二)与受访学生家庭合影
班主任的到来让家长们很感动 学生海来体富的妈妈 用不太流利的汉语激动地说 “孩子能在宁波读书 遇到这么好的老师是我们全家的福气”
徐剑军(中)与学生家长交流
2023年8月 徐剑军就曾远赴越西 “当时走访了4户学生家庭 那次家访让我深刻体会到 孩子们求学的不易 也更加坚定了帮助他们成长的决心”
据悉,班里共29名学生
是根据国家东西部协作政策 来宁波求学的彝族孩子 徐剑军给这个班级取名 “彝彩班”寓意“彝(一)同出彩”
“彝彩班”
孩子的年龄和受教育程度都有一定差异 徐剑军不仅带他们学习专业技能 还为他们量身定制文化课提升方案 至今,他已经记录12万字的班级故事 并计划在学生就读的三年里 走访班上全部学生的家庭 帮助他们在求学道路上 走得更远、更稳
一条师生重逢的视频 引发关注 视频里 老师呼唤曾经的学生 已成为海军一员的他 以敬礼回应
这条视频背后长长的配文 是老师对学生最深沉的寄托
“隔着近十年光阴对望” 纸短而情长 不少网友表示看完已是泪流满面
教育中意义非凡的时刻 那就是双向奔赴 它连接着师生间的感情世界 让教育的世界充满了爱与尊重
山东济南 一位95后高中地理老师 因为画得一手漂亮的板画 而在网络上走红 让我们先来感受一下:
他画的“水循环示意图”形象立体
这位老师名叫袁晓 2021年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 是山东济南大学城实验高级中学的 一名地理老师 他的教学方式是一边讲 一边画用板书板画形象地 把地理知识展现出来
如今 袁晓的课堂上 学生们总是听得津津有味 然而四年前 袁晓刚刚工作时 面对这位 只比自己大七八岁的老师 很多学生其实并不买账 怎么用精彩的课堂 “征服”自己的学生 是袁晓面临的第一个挑战
一次偶然的机会 袁晓在课堂上 画出一个圆圆的地球 引得同学们一阵赞叹: “这个老师好像有两把刷子!” 那一刻,袁晓突然想到 这种生动直观的板画 或许能成为激发学生兴趣的“秘密武器”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 袁晓表示自己并没有美术功底 他只能在课余时间下起了苦功夫 为此,他买来很多书法字帖 每天练习控笔 坚持了一年多后 他已经写了几大本教案 有八万多字,几百幅图画
在袁晓看来 地理是一门浪漫的学科 教学中,他总在琢磨着 如何才能让地理知识更鲜活起来 为了讲解空气密度和气流变化 他在课堂上放起了孔明灯……
暑期 他会带领学生们去黄河边上 开展别开生面的地理实践课 观察沉积岩、感受泾渭分明、 体验河流对地形的塑造……
今年是袁晓成为一名教师的第四年 他也迎来了收获: 很多学生因为袁晓爱上了地理 其中还有人成为地理师范专业的学生
如何做得更好? 袁晓的答案不断在更新 “学生们说,我是他们现阶段的光 其实我们是相互被照亮的 他们对我的认可也照亮了我 让我在教育的长路上 坚守初心越走越远”
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 一片云推动另一片云 这是教育的意义 也是好老师存在的意义
一段小学老师上门“家访” 并塞给学生500块钱的视频 感动了无数网友
不久前 来自四川宜宾 乌蒙山区的19岁女孩刘桂英 收到了西南科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激动的她在朋友圈 分享了这份喜悦 很快 刘桂英就收到了 两条特别的留言 “大鹏一日同风起 扶摇直上九万里” “好样的桂英 你是弟弟妹妹们学习的榜样” 写下这些话的 是她小学五、六年级的数学老师 已退休三年的苗族教师方友泽
8月25日一早 方友泽从兴文县城的家 骑摩托车半个多小时 来到麒麟苗族乡银鹤村 敲开了刘桂英家的门 “大学里,图书馆就是你的宝藏之地” “要多读书,多请教 争取考研深造” 方老师近20分钟的叮嘱里 装满了一位老教师全部的牵挂
临别时 他忽然从口袋里掏出一卷钞票 塞进刘桂英手里: “钱不多,拿去买点吃的用的” 刘桂英急忙推辞 却拗不过老师的诚意 “这些钱,你必须收下!” 后来,刘桂英数了数 整整五百元
刘桂英家境特殊 多年来依靠社会帮扶完成学业 握着那卷有些皱巴巴的钱 她的眼眶瞬间红了 …… “小时候我很怕他,他特别严格” 刘桂英轻声说 “可也正是他 用一支粉笔、一面黑板 为我们画出了通往山外的路”
时间倒回1981年 那年,方友泽也是19岁 高中毕业 是村里少有的“高材生” 别人劝他外出打工 他却执意回到大山 选择成为一名乡村教师 那时的教室是牛毛毡搭的 上午上课,下午就得修屋顶 他一人包揽语文、数学等多门课程
有人问他图什么 他说 “我家七个兄弟姐妹 只有我读到了高中 我知道山里的孩子有多难 所以想让更多孩子走出大山”
三尺讲台之上 方友泽一站就是40多年 他送走一批又一批学生 也收获了 “四川省优秀教师”等 一项又一项荣誉
但对他而言 最珍贵的奖章 是学生们走出大山后 回头喊他的那声“老师” 一日为师,终身为师 学生走多远 老师的目光就追随多远 谢谢你,方老师 山高水长,师恩不忘
何银再次见到支教老师陈康 已是12年后的今夏 就在这个夏天 22岁的她以“优秀实习生”的身份 结束了在新疆尼勒克县 为期约半年的支教
12年间,从被照亮的对象 成为点亮别人的光 何银在陈康等老师的鼓励支持下 一步步走出黔北山区 拥抱新的人生阶段
“不当井底之蛙,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再相逢,何银想起陈康老师当年的叮嘱 切身感受到教育完成闭环 “我还在奋斗的路上。”
岁月无言,光影留情 何银与陈康这对师生 跨越多年、造型相似的对比照片 近期走红社交平台,引发网友共鸣 “老师是太阳,你是月亮 阳光洒在你身上,你就有了光 最终,你也变成了太阳”
这是何银(左)和支教老师陈康跨越12 年的对比照,正是这张照片在社交平台引发关注,网友数万点赞,数千条评论。
陈康与上海的同事们 第一次去贵州习水县坭坝乡 做支教公益活动时 何银正在读四年级
这里地处川黔渝三地交界处 人们散居在望不到头的山地丘陵中 何银家住南天门村 整个小学阶段 她都是走路 往返于学校与家之间 一个来回耗时约1小时
何银回忆 这个来自上海的公益团队 不到10个人 在并不算长的时间内 大家齐心协力修缮了校舍 还为学生送来文具、棉服等爱心用品
更重要的是,陈康等支教老师 给孩子们开展 高质量的音乐美术课程启蒙 为学校注入更多山外的新鲜活力
陈康(左一)在贵州习水县坭坝乡支教时与学生们在一起。
在逐步走向山外的过程中 陈康等老师是 何银唯一有过交集的支教群体 成为她难以忘却的光
“以前,我只是羡慕外面的生活 但支教老师来了之后 我又萌生了 ‘要参与到外面的世界中 能往更好的地方走’的想法”
多年后,在重逢的火锅桌上 陈康依旧关心这些学生 询问大家的学习生活 还给出参考意见
只要提到12年前的相处 学生们的言语中总少不了感激 而陈康始终认为 “自己做得微不足道 这些懂感恩、肯奋斗的孩子 才是最可爱的”
那年,支教老师离校时 全班13个学生 悄悄跑到山上摘野花 凑成一大束 “就像花店里买的那样” 送给陈康和同事们 12年后的6月 何银随着支教实习团队 与新疆尼勒克县 科蒙乡中心小学话别时 收到了学生们 用折纸做的花、爱心卡片 还有手写的信 稚嫩的笔迹、质朴直白的词句 让她热泪盈眶
舞蹈,是何银在大学学习的专业 回首来时路 舞蹈帮着她走出山乡老家 探索人生更多可能性 正是当年陈康老师的启蒙 为何银埋下了梦想的种子 中学时她又得到不同老师的教导 一步步“跳”出了黔北山村 长大后 我就成了你 当年照进大山的那束光 如今也照亮了更多的你我他
近日,广东湛江 支教大学生临别时 孩子们给老师们准备了手捧鲜花 一句“我没有哭”感动在场师生 视频中支教大学生 与孩子们相拥的场面 感动了众多网友
这温情一幕的主角 是连续两年在此开展支教活动的 岭南师范学院“追希”党员社会实践队 (下称“追希”突击队)
去年盛夏 队员小龚在课堂上 对孩子们许下 “明年一定回来” 的承诺 这份简单的约定 成了孩子们心头最珍贵的期盼
今年七月 当佩戴 “班主任” 胸牌的小龚 再次走进河头中学 孩子们眼中的光瞬间亮了
两年来,“追希” 突击队的队员们 不仅带来课本知识 更用创意课程为乡村孩子打开新世界: 音乐课上 第一次接触简谱的孩子们 跟着旋律哼唱 眼里闪烁着好奇的星星 科学课上 点亮的简易电路 让他们惊呼 “原来电是这样跑的” ...... 结课班会上 孩子们点燃礼花 递上亲手制作的谢师礼 有的是歪歪扭扭的纸星星 有的是画着老师模样的漫画
队员们深切体会到 支教不止于知识传递 更在于用陪伴唤醒乡村孩子对未来的向往 队员在日记中写道: “孩子递来手工谢师礼的瞬间, 我更坚定了成为人民教师的初心。”
今年7月20日 台风 “韦伯” 的预警打乱了原定计划 为安全起见 支教队决定提前撤离
十余名学生悄悄越过校门 紧紧抱着老师的行李不肯撒手 校门外,更多孩子举着告别卡片 隔着栏杆默默守望 当车辆缓缓启动 孩子们突然追了上来 还有的骑着自行车拼命蹬 纸飞机载着手写的铅笔字 “老师,我会努力考去城里” 飞向车窗 两公里的路程 他们一边追一边喊 “老师不要哭” 通红的眼眶里 是超越年龄的懂事与深情
“那些奔跑的身影 让我们明白教育不只是授课 更是心与心的托付” 队员们隔着玻璃向孩子们 “比心” 泪水模糊了视线 却清晰记得每个孩子含泪的笑脸
2023年“追希” 团队离别时 孩子们骑车追送两公里的场景 就曾让全网读者泪目 两次刷屏的背后 是一场跨越山海的 “教育共鸣”
当城市的喧嚣与乡村的寂静相遇 支教队员用两年时光 兑现 “知识传递” 的承诺 孩子们则用两公里追车 诠释 “情感回响” 的纯粹
手工课上的橡皮泥模型里 藏着乡村孩子对世界的好奇 纸飞机上的稚嫩字迹中 跃动着改变命运的决心 而队员日记本里的滚烫文字 写满了当代青年对 “教育公平” 的践行
“这不是离别, 是‘我会努力奔向你’的约定。” 孩子们追的是渐行渐远的车 更是心中那束被点亮的光 队员们带不走的是追车身影 却把 “教育为民” 的种子埋进了青春 用真心换真心 用微光聚星河 泪水与约定 是师生双向奔赴的情感流露
在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 大坪场镇完小的一间教室里 黑板上彩色粉笔字挤得密密麻麻: “徐老师不要走。” 班长小屈站在讲台上 双手捧着一张手绘奖状,上面写着: “徐老师因同学们喜欢她, 所以被评为天下好老师。” 这是三(2)班的孩子 为一位支教老师准备的告别礼物
这位孩子们口中的“天下好老师” 是00后的西部计划志愿者徐夕然 就是最近在社交平台 引发网友广泛关注的“纸条老师”
支教期间 这个在城市长大的女孩逐渐意识到 要融入这里,一点点改变 她开始试图走进乡村孩子的心里
“农村孩子很多是留守儿童 他们需要被‘看见’ 需要有人告诉他们‘你很特别’。” 于是,她开始尝试 “小纸条”这种“秘密通信”的方式 将鼓励和爱意悄悄塞进学生手中
班长小屈放学后第一时间 与家长分享了小纸条的惊喜 那天午休时 他轻声提醒嗓子沙哑的徐老师注意休息 第二天,他在课本里 发现了一张折叠整齐的纸条 “我最好的小班长: 这半个月我看到很多不一样的你……” 落款是“爱你的徐老师” 小屈反复打开纸条看了又看 生怕弄皱
“爱你的徐老师”出现在徐夕然 给每个学生的小纸条的落款处 不一样的是 纸条的开头和正文 她会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 写针对性的内容 如“眼睛大大的×××” “我的小含羞草×××” “安静公主×××” 在与孩子们的朝夕相处中 她早已在心里 默默记下了每个学生的特点 坐在支教的宿舍里 一笔一画地写满整张纸 再趁做眼保健操或者午自习的时候 悄悄地放在孩子们桌子上
“这是我第一次收到老师写的信 像秘密一样。” 小屈腼腆地说 后来,他主动让妈妈买来课外书 每天坚持练字 “徐老师鼓励我‘多读多听多思考’ 我想做到 以后我也想成为徐老师那样的人”
“这些孩子太需要直白的爱了。” 徐夕然发现 当自己毫不吝啬地表达 “你很棒”“老师相信你”时 孩子们眼中总会闪现出惊喜的光芒
同学们画了一块黑板报,告别徐夕然
令徐夕然意外的是 在给予爱的过程中 她也收获了前所未有的感动—— 当班里的小刘说 她是像花儿一样的老师 当平时很害羞的小符 在她走时一个人追上她 只为再跟她道一次别 当孩子们在给她的小纸条中写着 “第一天我们像陌生人一样 现在我们就像一家人一样” 她也体会到了那种 被纯粹爱着的幸福感 这是任何物质回报都无法比拟的
支教结束 徐夕然带走的 除了孩子们的手绘奖状 还有一份宝贵的教育智慧: 在资源匮乏的环境中 如何创新教学方法 面对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 如何因材施教 以及最重要的—— 用真诚的爱与耐心 去唤醒每一个孩子的潜能 一张张小纸条 记录着孩子们的成长 也流淌着老师真挚的爱意 一支粉笔,两袖微尘 三尺讲台,四季耕耘 是他们,用平凡之躯 成为培养国家未来人才 最坚实的基石 也是他们,用点滴之力 汇聚成教育强国的磅礴江河
新时代的教育征程上 每一位老师都是点亮火炬的人 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不可或缺的力量 因为他们 知识的星河永远明亮 成长的脚步更加坚定
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 这个教师节 让我们再一次致敬所有坚守与奉献 愿每一位教师被岁月温柔以待 愿尊师重教之风遍吹华夏大地
转载声明:本文转载自丰县教育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