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对手机壳产品质量开展了一次专项风险监测,随机从各类销售渠道购买价格从十几元到近百元不等的20款手机壳,对有害物质含量等指标进行产品质量安全评估。
结果显示,低于10元的手机壳合格率不足5%,而20—50元区间的合格率则跃升至85%。
部分低价手机壳铅含量超过国家标准上限30倍,甲醛、苯系物和塑化剂组成的“化学全家桶”更是成为标配。
这些鲜艳色彩、闪亮装饰的手机壳,依赖廉价工业染料,导致铅、镉等重金属严重超标。网友在社交平台吐槽:“新壳一拆,味道冲得仿佛走进了化工厂,手机还没套上,先给自己上了个防毒面具。”
其实,手机壳翻车,早就不是第一次了。2018年,深圳市消费者委员会对28个品牌30款塑料手机壳进行检测,并发布《2018年手机保护套比较试验》报告。报告显示,其中5款手机壳检出了有毒有害物质;某知名官网在售的一款手机壳竟然多环芳烃超标近50倍;某知名平台上一款在售“水钻闪粉彩膜”手机壳,铅含量为155000ppm,限值要求为100ppm,超出标准限值1550倍。
△深圳市消费者委员会检测的手机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