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范楼镇金陵工业园区,有一家深耕食品加工20多年的本土企业,目前,该企业正在悄然推进一场关键的战略转型 ,原本靠牛蒡酱、牛蒡酥打响名气的徐州天利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如今已成国内知名咖啡品牌的 “幕后工厂”,更凭着 “特色产品+ 咖啡代加工”的双主业模式,成了乡村振兴的“强心剂”。 走进天利食品的生产车间,机器轰鸣声里裹着浓郁咖啡香,烘焙好的咖啡粉通过封闭管道直达包装机,定量填充、铝箔封口、喷码贴标一气呵成,印着知名品牌logo的咖啡盒顺着传送带“跑”个不停。据厂长李永民介绍,目前公司日产袋装咖啡50万袋、杯装咖啡10万杯,订单稳稳发往上海、北京、天津等大城市。 谁能想到,这家“咖啡代加工能手”,早年只靠牛蒡系列“单打独斗”,“20多年前我们就做牛蒡酱、牛蒡酥,但品类单一,竞争力越来越弱。” 李永民说,为了破局,企业去年专门建了5000平方米的十万级标准车间,一边上自动化生产线提效率,一边搭智能化品控系统保品质,成功切入咖啡赛道。如今不仅咖啡业务红火,单牛蒡产品的年销售额就达5000万,成了 “老本行”“新赛道”两头旺的标杆。 企业转型的红利,还实实在在落到了村民身上。在车间工作4年的张红霞算起了 “幸福账”:“一个月能挣四五千,车间冬暖夏凉,离家近能照顾家里,农忙时还能抽空干农活,比出去打工强多了!” 像她这样的周边村民还有不少,天利食品的 “家门口就业” 模式,既解决了乡村劳动力外流问题,又让大家实现了 “挣钱顾家两不误”。 从一根牛蒡到70多种产品,这家老厂的“升级路”越走越宽:如今已形成汤、茶、酱、酥、棒、饮六大品类,既能满足市场多样需求,又成了连接 “田间地头”和“消费市场”的桥梁——带动周边牛蒡种植户稳定增收,吸纳村民就近就业,真正用产业力量激活了乡村经济,成了丰县乡村振兴的 “强劲引擎”。
转载声明:本文转载自今丰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