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清晨,大学生志愿者们早早到位:刘舒和刘丁整理着书架,拿起童话书与围拢的孩子讨论故事里的情节,引导他们在书页间探索真善美;另一旁的教室中,作业辅导课正安静进行,高一新生任雨晴遇难题时,刘舒俯身为她梳理思路,专注的眼神与轻声交流中,文明实践站的温暖与孩子们的求知热情在此刻悄然交融。“这里的学习环境好,还有大学生哥哥姐姐帮我们解难题,这段日子太有意义了,我进步了不少,真难忘。” 任雨晴的话,道出了孩子们对这个暑托班最真挚的喜爱。
对村里不少家长来说,暑托班解了燃眉之急。大人们忙着务工或农活,暑假里孩子没人看管总让人牵挂。如今,孩子们在暑托班有陪伴、有辅导,家长们终于能放下心来。
暑托班的课堂远不止于书本。志愿者们还特意准备了防溺水安全讲座,他们举着橙色救生圈讲解救生要领,手把手教孩子们抛绳动作,用孩子们喜欢听、听得懂的事物举例,把枯燥的安全知识讲得鲜活好记。孩子们听得聚精会神,跟着志愿者比划动作,安全意识在互动中悄悄扎根。
每隔两天,活动室的大屏幕就会变身 “影院”,有时放红色电影,有时播《哪吒》等热门动画。孩子们挤坐在一起,看得津津有味。
这场暑托班,对大学生们而言,更是一堂珍贵的成长课。“我以前挺内向的,这次天天和小朋友们一起玩、一起沟通,感觉表达能力好多了,心里也特别充实,这个暑假一点不无聊。” 刘丁笑着说,眼里闪着自信的光。刘舒也深有感触:“和小伙伴们一起筹备活动,友谊更深厚了。我们不仅帮了小朋友,自己也在成长,看着他们在玩中学、开心生活,特别有成就感。”
家长们的笑容,是对暑托班最好的肯定。“孩子们在这既能学知识、交好友,还能感受到村里的关怀,我们一百个放心。” 村民吴秀玲看着孩子每天带着笑脸回家,手里攥着刚画的画、记满笔记的练习册,心里的石头落了地。
如今大刘集村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不断拓宽服务效能,化身村民家门口的“文化充电站”,让互帮互助理念在潜移默化中融入村民生活。村党总支书记李红书说,“村民路过总说,现在阵地用活了、有温度了。下一步,我们要利用寒假、周末多办活动,覆盖老中青幼各群体,真正成为传播新思想、服务全村人的文明实践阵地。”
这个七彩夏日,不仅填满了返乡大学生与乡村孩子们的假期空白,更让“宣传、教育、服务、凝聚”的文明实践初心,在双向成长中愈发清晰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