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后的阳光洒在大地上,丰县两处水塘正上演着相似的热闹——巩大庄村的“小牛钓场”里,钓友们正专注地挥竿收线,不时响起“又上大鱼了”的欢呼;渠楼村的生态鱼塘边,承包人崔璀正笑着往水里投下一批新鱼。
谁能想到,这两汪清水,一年前还是村里人避之不及的荒废地。从杂草疯长到钓客云集,两个村庄用各自的智慧,在坑塘里养出了乡村振兴的“活鱼”。
“刚来时站在塘边,心里直犯嘀咕,这么好的资源怎么能一直‘躺平’?”省委驻丰县乡村振兴工作队队员、巩大庄村驻村第一书记王楷还记得,第一次见到那片坑塘时的模样——塘面被疯长的芦苇和杂草占领,岸边堆着垃圾,偶尔有村民路过,都捏着鼻子绕着走。
他不甘心。在村里转了三圈,又跟村里的干部们蹲在田埂上聊了半天,一个念头冒了出来:“清淤、整坡、建钓台,把它改成钓场咋样?”这话一出口,村支书先是愣了愣,随即大腿一拍:“管!咱村离县城近,周边爱钓鱼的人多,说不定真能成!”
说干就干。村民们投工投劳,专业团队规划设计,十多个标准化钓台迅速建成。今年5月初,“小牛钓场” 正式对外开放,昔日的 “一塘死水”,变成了全天候营业的 “聚宝盆”。
如今的“小牛钓场”,塘边的钓位总被来自沛县、铜山的钓友占满。清澈的水质、静谧的乡野环境,再加上钓获可带走也可出售的灵活模式,让“小牛钓场”迅速在钓友圈走红。
竿起竿落间,废弃坑塘成了村集体的“流动账本”。村集体领投、专业团队运营的模式,既保证了收益稳定,又让村民尝到了甜头——钓场用工优先雇佣本村村民,日常维护、餐饮服务等岗位为村民提供了就近就业的机会。
华山镇渠楼村的鱼塘边,承包人崔璀正指挥着工人卸鱼。活鱼从水产市场运过来,白鲢、鳙鱼、草鱼挤在水箱里,扑腾着溅起水花。崔璀高兴地笑道:“继续补鱼,一定要让钓友有所收获。”
谁能想到,这片20多亩的鱼塘,曾是村民们绕着走的 “臭水坑”。渠楼村党总支书记东瑞芹记得,2018年之前,这里杂草比人高,塘水黑得发臭,夏天蚊子成团,“别说靠近,站在村口都能闻见味儿。”
改变是从“下狠手”开始的。2018年,村里组织人力清杂草、运垃圾,光杂草就装了好几车;2020年,大型机械开进坑塘清淤,挖出的黑泥堆成了小山,清完之后,塘水就清亮多了;2021年,借着和美乡村建设的东风,村里给塘边装了护栏,修了步行道,晚上亮起路灯,村民们也有了散步的好去处。
水清了,岸绿了,咋让它产生效益?
东瑞芹和村“两委”琢磨出个主意:整体对外出租,让专业的人来运营。崔璀就是这时找上门的,她看中了这里的环境,更看好乡村垂钓的前景。“村里把塘租给我,我负责投鱼、管理,收入按比例分成。”崔璀说,她特意选了多种鱼投放,就是为了让不同的钓友都能有收获。
从巩大庄村的“小牛钓场”到渠楼村的生态鱼塘,两汪清水里藏着同样的振兴密码——把“沉睡的资源”叫醒,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更动人的是,这两汪清水不仅美了颜值,更鼓了腰包。在巩大村庄,坑塘变成流动账本,村民就近就业;在渠楼村,环境治理带动产业融合,农文旅拧成了一股绳。就像王楷说的:“乡村振兴不是喊口号,得找到实实在在的抓手,哪怕只是一口塘、一片田,用对了心思,就能长出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