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开新能源车总像揣着块心病,找充电桩比找停车位还难。”家住丰县凤城街道凤城家园小区的李师傅,如今提起充电的事,脸上满是轻松——小区门口新装的智能快充桩,让他再也不用为续航焦虑。这场让居民从“犯难”到“点赞”的变化,正是凤城街道聚焦民生痛点、推进充电桩建设的生动写照。周末下午三点的凤城家园小区,南门充电桩前已陆续有车辆停靠。不少车主发现,停车位旁出现了崭新灰色涂装的快充充电桩,有的车主已经开始熟练地进行插枪、扫码,手机屏幕上实时跳动的充电数据——进度30%、已充2度、消费1.5元……地址定位精准,各项信息一目了然。“你看这数据多清楚,充到多少、花了多少钱,心里都有数。” 居民王飞坐在正在充电的车内,边展示手机界面边说,“以前去外面充电,排队半小时是常事,现在家门口的快充桩一小时就能满电,办个事回来就充好了,真是太方便了!”刚下班的车主给记者算笔账,“按每月充100度电算,一年能省近300块,这可是实打实的惠民。”在小区居民看来,这些充电桩不仅解决了充电难题,更消除了安全隐患。“以前有人从楼上私拉电线充电,看着就揪心。现在街道装了这么多快充桩,随充随走还安全。”如果说凤城家园的充电桩是“便民补充”,那新城社区安居十一期小区的充电改造,就是一场彻底的“民生升级”。走进小区,每两栋楼之间的停车位旁,都立着整齐的充电桩,傍晚时分,下班归来的车主停车、插枪、扫码,整套流程不足半分钟就能启动充电,像 “给手机充电”一样自然。社区干部回忆道,小区新能源汽车从最初的几十辆增至200多辆时,仅有的7个充电桩根本不够用,“排队两小时、充电一小时”成了常态,私拉电线的现象更是屡禁不止。年初社区为此召开“居民议事会”,收集完意见,社区通过产权交易平台招标,用合作社资金建成32个充电桩,一投用就成了 “香饽饽”。“价格比商业桩低20%—30%,每月能省不少钱。” 居民刘先生说。在安居十一期小区的充电桩旁,记者偶遇了正在检修设备的维保人员。“这些设备就像居民的‘充电宝’,得定期保养才能用得久、用得安全。” 社区干部介绍,他们聘请了专业团队每月上门维护,建立“2小时响应、24小时修复”的长效机制,还组建了志愿服务队,手把手教居民使用智能系统。如今,这些充电桩不仅服务居民,还成了“惠民资金池”。“村集体收入增加了,现在日均收入约1300元,全部用于设备维护和社区养老、儿童托管等公益项目。”社区干部说,充电桩成了串联民生服务的“暖心桩”。 目前,凤城街道正在从当前70多个投用桩持续推进“全覆盖”计划,计划用一个个充电桩编织起民生守护网,打通绿色出行的“最后一公里”,让居民感受到不仅是充电自由,更有街道以实干勾勒的“幸福图景”。
转载声明:本文转载自今丰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