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谁能想到, 如今刷屏朋友圈的生态打卡地, 曾是风起三尺沙,黄土埋庄稼的不毛之地? 丰县黄河故道大沙河国家湿地公园, 最近又因一群稀客火了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青头潜鸭 再次现身,与白鹭、凤头鸊鷉 等鸟儿一起,在荷丛间嬉戏翻飞。 岸边千亩荷塘碧叶连天, 两岸果园飘来阵阵甜香, 澄澈河水倒映着天光云影, 随手一拍都是治愈系壁纸。 这儿的景色太美了。 每次来都像充电! 游客周云丽笑着说, 蓝天碧水加鸟鸣, 所有烦恼都被风吹散了。 时间倒回1855年,黄河改道后, 这里成了生态重灾区: 河水泛滥、土壤沙化, 庄稼被黄沙掩埋是常事。 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 当地人开始向沙荒宣战 ——修堤筑坝、挖河造林, 硬是在黄沙滩上种出30余万亩果园。 2014年,湿地公园建设启动, 225公顷的区域里,近九成划为保护区。 如今,这里已成为180多种野生动物的家园, 震旦鸦雀、红隼等濒危鸟类频频亮相, 200多种高等植物在此扎根。 从治沙护水到生态修复, 我们用了几十年, 把荒滩变成了生态乐园。 管理中心副主任葛三好 满是自豪地告诉记者。 昔日黄河故道的伤疤, 如今成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样板。 这个夏天,不妨来大沙河湿地公园走走, 看看这场跨越百年的生态逆袭有多惊艳~
转载声明:本文转载自今丰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