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县论坛

查看: 106|回复: 5

[生活杂谈] 蒋天枢先生二三事

  [复制链接]

4万

回帖

3万

威望

6万

贡献

特邀嘉宾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40475
QQ
发表于 2025-7-7 20: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江苏

蒋天枢先生二三事

 

蒋思锋

序言:蒋天枢,字秉南,1903年生于江苏丰县宋楼镇蒋寨门。作为中国古代文学领域的杰出学者、复旦大学资深教授,他于1927年4月考入清华国学研究院,师从陈寅恪、梁启超两位宗师,奠定深厚学术根基。

毕生执教杏坛,他先后任职于东北大学、西北大学、复旦大学,以严谨学风培育桃李;潜心学术研究,著有《全谢山先生年谱》《论学杂著》《楚辞论文集》《楚辞校释》等力作,更以心血整理编纂《陈寅恪文集》《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为传承陈寅恪学术思想立下殊功。

1988年6月,蒋天枢先生在上海逝世,享年86岁。其学术成就与师者风范,至今为学界所敬仰。


  微信图片_2025-07-07_162946_916.jpg


在学术的星河中,蒋天枢先生如一颗璀璨的星辰,虽已陨落,但他留下的光芒,依然照亮着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道路。先生一生治学严谨、为人正直,他的学识与品格,在一桩桩一件件的往事中,熠熠生辉。

蒋天枢先生的学术生涯,始于求学之路。青年时代,他就读于无锡国学专修馆,在唐文治先生的悉心教导下,打下了坚实的国学基础。唐文治先生以其深厚的学养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为蒋天枢打开了国学研究的大门。在专修馆的日子里,蒋天枢沉浸于经史子集之中,日夜苦读,对古代典籍的理解与感悟与日俱增。这段求学经历,不仅让他积累了丰富的知识,更培养了他对学术的敬畏之心和执着追求。

1927 年,蒋天枢考入清华研究院国学门,师从陈寅恪、梁启超学习文史。在清华园里,他迎来了学术生涯的重要转折点。陈寅恪先生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以及对史料细致入微的考据方法,梁启超先生的宏阔学术视野和犀利的学术见解,都深深影响着蒋天枢。在两位大师的指导下,蒋天枢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的养分,不断拓展自己的学术领域。1929 年,他以一篇《全谢山先生年谱》从北京清华学校国学研究院研究生毕业。这篇论文,以扎实的考据、严谨的论证,展现了他深厚的学术功底,得到了梁启超的赞誉。梁启超的认可,不仅是对蒋天枢学术能力的肯定,更是对他日后学术道路的极大鼓舞。从那时起,蒋天枢便立志以学术为终身事业,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与传承。

抗战时期,国家动荡不安,但蒋天枢先生对学术的追求从未停止。在这艰难的岁月里,他转而致力于先秦两汉文学与《三国志》的研究。面对战火纷飞、生活困苦的环境,他依然坚守在学术的阵地上,利用一切可能的时间和资源,深入钻研古代典籍。他深知,在民族危亡之际,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是每一位学者的责任。他的研究,不仅是对学术的执着,更是对民族文化的守护。在研究先秦两汉文学时,他逐字逐句研读经典,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深入分析文学作品的内涵与价值;在研究《三国志》时,他广泛搜集资料,对史书的记载进行细致的考证和辨析,力求还原历史的真相。他的研究成果,为后人对这一时期文学和历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50 年代起,蒋天枢先生专攻《楚辞》。《楚辞》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其文字古奥、内涵丰富,研究难度极大。但蒋天枢先生不畏艰难,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和严谨的治学态度,投入到《楚辞》的研究中。他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对《楚辞》中的每一个字词、每一个典故都进行了深入的考证和研究。他常常为了一个字的释义,翻阅数十种古籍,反复推敲,力求得出最准确的结论。经过多年的努力,他在晚年出版了《楚辞论文集》《楚辞校释》二书。这两部著作,是他一生研究《楚辞》的心血结晶,对《楚辞》研究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书中,他对《楚辞》的文本进行了细致的校勘,纠正了许多前人的错误;对《楚辞》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它们成为了后世学者研究《楚辞》的重要参考文献,为《楚辞》研究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蒋天枢先生不仅在学术上成就斐然,在为人处世方面也堪称楷模。他一生秉持着正直、诚信的原则,对待师长、同事和学生,都怀着一颗真诚的心。在清华求学期间,他对陈寅恪先生极为敬重。陈寅恪先生流亡香港期间,生活困苦,蒋天枢得知后,多方筹措资金,寄给陈寅恪先生,以解其燃眉之急。他对老师的这份情谊,不仅仅是出于师生之谊,更是源于他对陈寅恪先生学术品格和人格魅力的敬仰。在复旦大学任教期间,他与同事们和睦相处,乐于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和经验。他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总是以学术为重,为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贡献自己的力量。


微信图片_2025-07-07_162939_757.jpg


对待学生,蒋天枢先生更是关怀备至、循循善诱。他深知,培养学生是传承学术的重要使命。在课堂上,他严谨治学,认真讲解每一个知识点,力求让学生们深入理解古代文学的精髓;在课后,他耐心解答学生们的疑问,鼓励学生们大胆思考、勇于创新。他注重培养学生的学术兴趣和独立思考能力,引导学生们树立正确的学术价值观。他常常告诫学生们,做学问要耐得住寂寞,要有坐冷板凳的精神,不能急功近利。在他的悉心教导下,许多学生在学术领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成为了传承和发展中国古代文学的中坚力量。

蒋天枢先生的生活极为简朴。尽管他在学术领域享有崇高的地位,但他始终保持着低调、谦逊的生活作风。他的住所,陈设简单,除了满架的书籍,几乎没有什么奢华的装饰。他的穿着也十分朴素,一件衣服常常穿很多年。他将自己的大部分精力和财力都投入到了学术研究和教育事业中。他认为,物质生活的简朴并不可怕,重要的是在学术上有所追求,在精神上有所寄托。他的这种生活态度,也深深影响着身边的人,让人们看到了一位学者纯粹的精神世界。

先生对学术的坚守,还体现在他对学术资料的整理和保护上。他深知,准确、详实的资料是学术研究的基础。在多年的研究过程中,他积累了大量珍贵的学术资料。为了让这些资料更好地服务于学术研究,他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其进行整理和分类。他将自己整理的资料无私地分享给其他学者,为推动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他还积极参与古籍整理工作,为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付出了辛勤的努力。在他的努力下,许多濒临失传的古籍得以重新面世,为后人研究古代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1988 年,蒋天枢先生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但他留下的学术著作、培养的优秀学生以及他高尚的品格,都成为了中国学术界宝贵的财富。他的治学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学者在学术道路上不断探索、追求真理;他的为人之道,为人们树立了道德的典范。每当我们翻开他的著作,研读他的学术成果时,仿佛能看到他伏案研究的身影,感受到他对学术的炽热情感。

蒋天枢先生的一生,是为学术奉献的一生,是为传承和弘扬中国古代文化不懈努力的一生。他的二三事,只是他精彩人生的缩影,但从中我们足以领略到他的卓越学识、高尚品格和伟大精神。他如同一座不朽的丰碑,永远矗立在中国学术的历史长河中,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去探索中国古代文学的无尽奥秘,去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开朗乐观,笑迎每一天!

1251

回帖

4707

威望

1270

贡献

贵人

积分
4707
发表于 2025-7-7 20:2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江苏
赞蒋秉南先生

丰邑生贤哲,清华承教深。
笺骚穷奥旨,辑佚见丹心。
执教经多校,传灯越古今。
硕名垂学苑,风范励来今。

764

回帖

2199

威望

775

贡献

小有成就

Rank: 8Rank: 8

积分
2199
发表于 2025-7-7 20:3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江苏
赞蒋先生

承学自名贤,
笺骚著述传。
杏坛春雨润,
风范至今绵。

5185

回帖

1万

威望

5458

贡献

贵人

积分
12314
发表于 2025-7-7 20:3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江苏
蒋天枢先生,丰县的名人。

5185

回帖

1万

威望

5458

贡献

贵人

积分
12314
发表于 2025-7-7 20:2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江苏
颂蒋天枢先生

彭城育俊才,负笈向燕台。
问业承梁陈,研骚探楚垓。
编摩存故学,授业育新荄。
八十流光逝,清风拂面来。

1万

回帖

2万

威望

1万

贡献

贵人

积分
24458
发表于 2025-7-7 20:3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江苏
敬蒋秉南先生

清华问业得真传,楚泽深耕著述繁。
更护陈编传后世,清风一缕绕杏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