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寨镇小韩村坚持党建引领,扎实推进乡村振兴,立足自身禀赋优势,通过盘活资源、招引项目、科技赋能等措施,积极发展“棚下经济”特色产业,走出一条村集体、村民共同增收致富路。
小韩村位于师寨镇东北5.7公里处,下辖3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村干部6名,党员38人,现有村民420户1850人,实际居住243户860人。近年来,通过种植木耳、发展“棚下经济”、延长产业链等方式推动村级集体经济不断壮大。
一是先行先试,群众腰包鼓起来。小韩村历年来以种植小麦、玉米等传统作物为主,但传统作物价格上限低、产量不稳定,一亩地年均收入仅1500元左右,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提高村民收入成为村里头等大事。小韩村所在的师寨镇是全县毛木耳种植大镇,年均种植超过6000万袋,每袋利润1元左右。据统计,一个占地1亩左右的木耳棚,可种植3万袋毛木耳,收益达2万余元,相当于种植20余亩小麦、玉米的收入。但小韩村很多农户苦于没有资金、技术支持,不敢轻易尝试。为打破农户顾虑,小韩村书记魏千金决定先行先试,自掏腰包5万元,在小韩村建起了第一个木耳棚。工作之余,他就主动到其他村的木耳大棚里学技术、问经验,经过半年的努力,试种的4万袋木耳收益达到4万多元。看到良好的经济效益,小韩村的村民“蠢蠢欲动”,村书记“趁热打铁”,一方面广泛动员有意愿种植的农户纷纷加入,另一方面邀请农技专家和种植大户面对面技术指导,并帮助20余户农户协调申请小额贷款100多万元。伴随着种植户种植成功,越来越多的农户加入到食用菌种植队伍中来,现如今全村种植毛木耳1000万袋、平菇80万包、羊肚菌150余亩,人均收入增加1万余元,小韩村成了实实在在的食用菌特色种植村,村书记也成了名副其实的“木耳书记”。
二是菌光互补,棚下资源用起来。有了木耳种植的成功经验,村书记千方百计想扩大种植范围,但去哪找到土地成为新的问题。近年来,师寨镇积极响应国家绿色发展理念,先后规划建设光伏项目2400亩,由于光伏板下透光性差、光照不均匀,种植一般农作物收成不理想,造成光伏板下大量土地闲置浪费,但在村书记魏千金眼里,光伏板下的“空地”却是种植食用菌的“宝地”,光伏需日照,菌菇喜阴凉,可谓是一地两用、一举两得。通过与光伏公司多次磋商,小韩村以极低的价格承包了棚下土地,村集体联合种植大户投资50万元,在棚下种植木耳、双孢菇、羊肚菌等多种食用菌,在棚与棚之间的空地种植蔬菜、瓜果,实现了“棚顶发电、棚下种植”双重经济收入,每年村集体通过获取土地租让金、经营收益金、就业酬金、入股分红金等增收达10余万元。要想提高食用菌的附加值,必须走深加工这条路,小韩村采用“支部+种植户+企业”合作模式,积极招引食用菌深加工企业1家,研发生产木耳面膜、木耳酱、木耳酵素等深加工产品,企业与种植户签订订单协议,每年向企业提供220万斤新鲜木耳和60万斤干木耳,长期稳定的销路和价格更加激发农户的积极性。
三是转型升级,现代农业兴起来。木耳菌包的生产过程烦琐复杂,传统生产方式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且效率较低,严重制约了小韩村食用菌发展壮大。为打破这一瓶颈,小韩村联合孙史庄村、汪屯村等其他种植村,投资500万元建设菌包集中加工厂,从掺料、拌料、烘蒸、装袋等多个环节全部实现机械化自动化生产,日产量25万袋、年产量2000万袋,与传统制作工艺相比,生产效率提升了三倍,每袋成本降低0.3元,相当于帮助一般农户增收几万元。更重要的是,加工厂直接将生产完成的菌包“送户入棚”,为种植户们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带动了更多“零基础、无设备”的农户种植木耳,加工厂收益按资金投入比例注入村集体账户,壮大集体经济收入。加工厂建成后,新增木耳种植户40余户,增产800万袋,预计村集体经济收入增加20万余元。
一是持续深化党建引领作用。选优配强村干部队伍,让“有能力、有素质、懂经营”的优秀人才进入村“两委”,持续提升村干部富民增收本领。通过盘活闲置资源、招引项目、村企合作等方式不断拓宽村集体增收路径。因地制宜、一村一策,立足特色种植方面的资源禀赋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把农业产业作为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助推剂”。
二是不断推动农业转型升级。搭建“跨村联建”“村企共建”桥梁,统筹协调各项工作推进的组织体系,采取“企业+农村、强村+弱村”的方式结对,带动各村均衡发展、共同发展。以市场为导向,以主导产业为依托,实现农业生产与经营的一体化、规模化、专业化和现代化,促进农产品深加工、精加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附加值,推动农业由传统小农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转型。
三是合力打造特色产业品牌。坚持“向内挖潜”和“向外借力”两手发力,一方面围绕集体经济多次开展协商议事、党群代表大会等,组织党员、群众代表到先进地区考察食用菌产业链发展,不断擦亮特色品牌。另一方面依托帮扶单位、金融村官、驻村第一书记等力量资源,提供产业合作、扶持政策、项目资金,进一步助力村级产业蝶变升级、群众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