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万里悲秋常作客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甚至更早以前,在我们丰县老家,有一个孩子们喜欢玩的游戏——叫“打腊子”。一根粗而短的硬木树枝,一般是槐木,大概长20厘米左右,去皮打磨光滑,两头削尖,这便是所谓“腊子”了。 我不知道用“腊子”这两个字是不是确切,我只是记得就是这个叫法和发音,大概这个游戏是孩子们在冬天农闲后特别是腊月里玩,故以此命名吧。
那时候的苏北农村封闭而且落后,大部分人家除了种地没有别的收入,1982年分地以前,所有农村人都在生产队参加集体劳动,集体分配生活物资,主要是粮食。 那时候物质生活是困乏的,一家人一年劳作,勉强维持温饱就不错了,1978年三中全会后,农村逐步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来发展成“大包干”土地分到每户人家,农业生产才稳步上升,能够吃饱饭还略有剩余,农村劳动力有了生产自主权,部分人开始到东北等地从事建筑业,农民生活才逐步好转。 那时农闲时节,男人打牌,老人们蹲在向阳的地方晒太阳,女人端着针线筐聚在一起做针线活,孩子们除了上学在则满村里疯玩。一到腊月年味渐浓,学生也从学校放假了,村里孩子玩耍的节目变多了起来。 “打腊子”便是集体游戏活动之一,游戏规则是这样的,选一块临近大路的空地,用木棍划出一个大小10个平方左右的正方形,叫做“城”,在城的正前方约3米划一道直线,应该是作为防御用的护城河吧。然后玩的人分成两队,分队一般采取石头剪刀布形式,也可以自愿组合,人数可多可少,两个人也可以玩,十个人也可以玩,我记得最多的一般是五六个人,如果有年纪小的孩子,可以两个队均分,一个队里多一个也无妨。 队伍分好后,便是决定哪一个队先开始了,采用石头剪刀布或两队各推出选手比赛下以“打腊子”距离远近决定,赢得队获得发球权开始“发球”,就是把腊子放到画好“城池”前“护城河”后,手里拿着一个约一米长的木棒(最好有一定弧度),用力击打腊子前部的尖头,受力后腊子会向空中腾起。 这时人起身挥杆,把腊子向前方打去,有的向前能飞出二三十米,甚至更远,然后每个队员如此接力击打,完成后对方队员跑去远方接力把腊子扔回城池里,每人扔一次,如果没扔到城里,则由对方在腊子落地点重新击打,对方再去捡过来向城池里扔,城池外城河内由队员挥棒防守。 如果守不住,腊子进了城,则由发球方队员分别用发球棒瞄准脱手击打出去,若不成功,下一人接力如此击打,队员轮流一遍后,腊子还在城里,则失败,换由对方“发球”了,如此循环往复。 在寒冷的冬天一帮人玩的热火朝天,跑的汗流浃背,甚至忘了吃饭,有的孩子被家里的大人拧着耳朵叫回去。 我觉得发明这个“打腊子”游戏的人肯定是个人才,应该具备一定的军事知识,打腊子游戏既有城池,又有城河,且有攻防,在既没有电视手机,甚至书籍都比较缺乏的农村,给孩子们在寒冷的冬日带来快乐 。不仅锻炼体魄还培养协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现在想来有点媲美美国的棒球,只是我们的游戏比较简陋,孩子们苦中作乐罢了。 现在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的物质条件也是极大丰富,徐州地区的腊月,已经见不到有孩子玩“打腊子”这种游戏了,条件好的地方,一方面是因为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等现代体育运动流行开来,取代了孩子们玩的传统游戏。 另一方面是手机普及起来了,农村的孩子也是人手一部手机,孩子们玩各类网络游戏,刷短视频成了主流。甚至很小的孩子都会玩手机,有的孩子离开手机显得六神无主 ,玩手机上瘾了,成了需要戒断网瘾者。
转载声明:本文转载自愚伯的自留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