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西环路 于 2025-1-6 07:58 编辑
游东华山有感
丰县老辈人记忆中的东华山,犹如一颗遗世明珠,闪耀着独有的光辉。据《丰县志》记载,华山高59.7米,占地14.44万平方米。南北走向,由前高后低的三个小山头组成,在老百姓口中,称前山和后山,还有不相连的相距较远的另一小山头,叫小山子。其实东华山是三个山峰的总称,前为华山,中为岚山,后为堕山亦称龟山,三山一脉,山体相连,逶迤相拥。明代的兵部左侍郎兼河道总督南昌人万恭在《东华山碑记》中曾这样称述:“丰沛之间,平原千里,亡有峻坂崇岗,徐州诸埠之北峙为华山,高三百尺有奇,曳尾联诸丰,骧首接诸徐,上产蒙茶,下悬岩洞……”。东华山之名由来已久,有可靠文献记载的也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公元前195年,县人刘邦破黥布后经沛县返回故乡,路经此山乘兴游览,这位乡党为感谢大自然在故乡的造化,将此山命名为“东华山”,以长安之华山为西华,且尊东华。东华山始称于天下。自兹以后,“华山左拱”便成为了丰县经久不衰的形胜,历代仰慕攀登者络绎不绝。它山势峻峭,近六十米高的巍峨身姿挺拔而立,绿树成荫,葱茏的植被似一件华美的披风,披挂在山体之上。春日繁花似锦,漫山遍野的花朵争奇斗艳,如五彩云霞飘落山间;夏日凉风习习,山林成了最好的避暑胜地,枝叶沙沙作响,似在低语着自然的密语;秋日红枫摇曳,如火般的枫叶将山峦装点得热烈而明艳;冬日银装素裹,雪后的华山宛如冰雪仙境,纯净而圣洁,四季之景皆令人陶醉,那是大自然用最细腻的笔触勾勒出的绝美画卷。
然而,时光流转,当我再次踏上这片土地,往昔的美景已不复存在,满心满眼皆是疮痍。因着开采石材和建筑所需,曾经挺拔的主峰被无情地开凿挖掘,那一道道伤痕触目惊心,好似在无声地哭诉着过往的遭遇。为了获取石材用于钾肥生产和建筑,人们的过度索取使得华山的山体破碎,原本秀丽的风光消逝如烟,只余下两座残峰,在岁月的风雨中孤独而凄凉地矗立着,被当地村民无奈地称为“大山”和“小山”,往昔的风华绝代被深深掩埋在历史的尘埃之下,令人痛心疾首,扼腕叹息。
值得庆幸的是,如今这片土地正孕育着新的希望。东华山风景区的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就像一位历经磨难的佳人重新梳妆打扮。新建的曲桥,宛如一条卧龙,横卧在碧波之上,连接着两岸的绿意。桥上不时有游人通过,他们或驻足欣赏美景,或拍照留念,欢声笑语回荡在山谷之间。我沿着曲桥缓缓前行,感受着脚下坚实的石板与漂浮于水波之上的桥身,仿佛在与历史对话,体会着岁月的变迁,这曲桥卧波横跨于澄澈的水面,似一道绚丽的彩虹连接着往昔与未来;涧溜鸣丝奏响着悦耳的乐章,为这片土地注入灵动的音符,正在施工的工人师傅告诉我,风景区建成后这里溪水潺潺,细流如丝,轻轻拍打着石岸,发出悦耳的声响,故得名为涧溜鸣丝。听了工人师傅的介绍,我顿生神往之情,便蹲下身来,伸手触摸那清凉的溪水,感受着它在我指间流淌,仿佛也带走了我心中的一丝烦躁与忧愁;寄兴亭、独对亭在山间错落而立。寄兴亭与独对亭这两座亭子古色古香,飞檐翘角,与周围的景致融为一体。我走进寄兴亭中,坐下小憩,在这里可以俯瞰整个风景区的全貌,品着杯中的清茶,眺望着远处的风景与近处在风中摇动的树枝,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感动。这里,曾是多少文人墨客寄情山水、抒发情怀的地方啊!古朴典雅中满是新生的力量;民歌乐台承载着当地的文化与欢乐,这里宽敞开阔,是举办各种文化活动的理想场所。我想象着在不久的将来,这里将回荡着悠扬的歌声与欢快的笑声,成为东华山风景区的一大亮点使这片山水有了烟火的气息;登上了山顶,我来到了卧石观云之处。这是一块巨大的卧石,横卧在山顶之上,宛如一位饱经风霜的老者,静静地守望着这片土地。我站在卧石之上,俯瞰着整个东华山风景区,整个景区尽收眼底,一览无余,呈现处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我不禁感叹:昔日的东华山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而今天的东华山,正以崭新的面貌迎接着四面八方的游客。山顶的这块卧石观云大石头静静等待着游人的到来,似在诉说着重生的喜悦,这块大石头还有一段神奇的传说呢,相传三国时期的名将赵云,曾经率兵驻守彭城一带,一日行军时见百里一屏障,旷野平原,忽见山麓,应为胜地。遂歇兵山下,兴致特枪登山。山虽小,景精致。山前, 山后,山中尽兴畅游。在华山侧峰之南,仰卧一方 石歇息,见天空净蓝云白, 云走朵飞,似龙似驹,如 山如涧。赵将军心旷神怡, 抖起精神,此时此景特枪 飞刃。在一块石壁上刻划出卧石观云四个大字,于是东华山顶上便有了这块卧石观云的一大景观。相信不久的将来,随着一个个景点的相继建成,东华山宛如一只浴火重生的凤凰,正抖擞着翅膀,准备再度翱翔于天地之间,重新焕发出第二春的蓬勃生机,让我们满怀期待地迎接它崭新的明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