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念柱
丰县赵庄镇行政区划几经调整,现在该镇下辖18个行政村,114个自然村。其中以“集”命名的自然村7个(赵庄集、大刘集、新安集、陈集、李集、袁集、安集),以“庙”命名的自然村9个(丁庙、东赵庙、张庙、岳庙、西赵庙、刘庙、马庙、吴什庙、大王庙),其余以“庄”、“屯”、“堤口”和“湾”等命名。 无论以什么命名自然村,但这个自然村名均有一定来由且有一段美丽的传说。上次将收集到的赵庄镇几个自然村名的由来分享给大家,今天再补充两个供大家茶余酒后闲聊。 杨 楼 杨楼自然村隶属赵庄镇单庄行政村,距镇驻地7.5公里,现有居民128户,350人,姓氏有杨、刘、姬三姓,杨姓人数居多,姬姓一户。村名最早叫“河里井”。“河里井”这个村名不要说外人,本村年轻人也很少有人知道了。
刘允信老人
关于村名“河里井”演变为“杨楼”,刘允信老人是这样说的:在刘、杨二姓迁徙至此时,紧挨村西边便是一个庄堌堆(黄河泛滥淹没的村庄遗址),那时还有两个残破的碑碣楼子。 祖传南边的是常老德的,北边的是常老德祖辈的。由于是庄堌堆,人们家庭用土多于此处取,所以此处现在地势低洼,雨水稍多,庄稼就很难有收成。 过去,人们取土挖到米多2米时,就有砖践、瓦罐等出现。说到此处,老人用手指着村子南边的条形坑说:原来这是一条河,在现在河的北岸枯树处有口井,现在被人们垫上了。“河里井”庄名就是因此而得。
杨楼村南边的大坑 古时的河道遗址 那么“河里井”村名怎么演变为“杨楼”的呢?老人是这样说的:光阴荏苒,星转斗移,各姓后裔繁衍,人口渐多,杨姓人丁兴旺且出了名中医大夫。 此大夫给人看病前每每询问病人:你知道看病的这是啥庄吗,病人说:“河里井”,他便对病人说,你回去吧。 病人若说“杨楼”,他便热情接待并给看病。此说法一传十,十传百,久而久之“杨楼”村名便代替了“河里井”, 闫 庄 闫庄自然村位于赵庄镇西北7公里处,北与丰县首羡镇毗邻,西与本镇王塘坊接壤,现有居民159户659人,姓氏有李、闫、王、高。刘等,李姓人数居多。 不愿透露姓名的两位老人这样向我介绍说;传说闫庄古时叫高庄,闫姓当时是本庄大户,闫姓有一女儿嫁入外村。 古代女子由于裹脚时,脚骨受损,行动不便,在娘家多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出嫁到婆家则是家庭地位低下,要受气的。 闫姓女儿嫁的也是大户人家,因此闫姓女也是婆家地位最低下的。每天负责到井上挑家庭用水及喂牲畜的淘草水。闫氏脚小行走困难,水稍又大又沉,别说小脚女人就是男人干起这种活也是蛮吃力的。 水缸稍有不满或闫氏做的婆家稍不满意,婆家对闫氏便是一顿毒打。闫氏就是这样在婆家度日如年,日复一日地苟且活着。闫氏的苦难遭遇惊动了上神,一日夜,上神化为一白胡老头托梦闫氏:上神看你可怜,派我送你一把刷帚,以后你每天挑水时用刷帚在水缸里刷三圈,水缸里水就满了。 天明,闫氏见自己枕边真有一把刷帚,便不声不响地和往常一样挑着水稍去打水。家人并未在意,闫氏挑着空水稍回来放在水缸边,到枕边拿来刷帚在水缸里刷了起来。果真水缸的水很快就满了。 闫氏想起这多年受的委屈,在缸里刷着没有停下的意思,一直不停地刷下去,水缸里水往外溢出漫过婆家大院,漫过村庄, 闫氏和整个婆家家人全被淹死。大水过后,闫家有感于闫氏之事,便在村庄修了一座庙宇叫“闫姑奶奶庙”。从此,高庄便改叫闫庄。有人说闫姑奶奶是“水母娘娘”化身,每逢大旱之年,村子搭台唱大戏,将闫姑奶奶塑像抬至戏台上,众人磕头祈求:闫姑奶奶快下雨吧,救救您的孩子。每次祈求过后,三天之内必下一场雨。 闫庄另一老人说闫姑奶奶故事和前面略有不同,即白胡老头赠给闫姑奶奶的不是刷帚,而是一根小棍。闫姑奶奶每天用小棍搅缸。 时间久了,被婆婆发现。婆婆发现后,将小棍收走,自己搅缸,但毫无效果,于是更加虐待闫姑奶奶。一日,闫姑奶奶坐在井旁伤心哭泣,一骑马人路过,将闫姑奶奶扶上马,倏然而逝。 后人说,那时神仙来渡闫姑奶奶成仙的。后来村人便在村庄盖一庙宇即“闫姑奶奶庙”。后来有关闫姑奶奶传说与前面基本相同,“闫姑奶奶庙”后来被拆除。闫庄村名沿用至今。
转载声明:本文转载自愚伯的自留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