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董志善 已经花甲之年的我,平生没去过什么星级饭店,没吃过什么名菜、山珍海味,但我也有一种最钟爱的美食—煎包。
说起煎包,它也是一种中国特色的传统风味小吃,其历史源远流长。据文献记载,煎包产生于五百多年前的东京汴梁城(古都开封),并在华北和中原地区流行。煎包的口感特点是外酥内嫩、脆而不硬、香而不腻,味道鲜美极致。煎包的制作工艺独特,包括选料、和面、擀皮、包馅、水煎等环节,全国各地煎包的种类繁多,各具风味特点。 小时候,有时,跟着大人去赶赵庄集。赵庄集是一个有数百年历史的古集镇。初冬的早晨,温暖的阳光下,大街上熙熙攘攘、车来人往,叫卖声、吆喝声不绝于耳,好不热闹。 街面上,最引人注意的,就是那家包子铺了。包子铺里,店老板边用铲子翻腾着锅里的煎包,边对着街上来往的行人吆喝“煎包! 刚出锅的煎包!吃包子喝粥!”每当有客人光临,店老板便热情备至地招呼客人在店门口的小方桌前坐下,然后端上油光光、黄灿灿的煎包,和热腾腾的粥。我望着那香气扑鼻的煎包垂涎欲滴,虽然当时家庭经济条件拮据,但也曾吃上几次。 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那几年,那时我已经参加工作,单位驻地在沛县城南。家住丰县西北部约二十里的我,每次从家去单位上班时大多都是骑自行车,中途要穿越丰县城。那时丰县城西关有多家包子铺,每天早晨顾客盈门,生意相当红火。每次路过西关时,煎包的香味扑面而来。这时我难以抵挡煎包的诱惑,放下自行车,走到一家包子铺前,坐下来,要上几个煎包,一碗粥,吃饱喝足后再继续赶路。 每次休假回家时路过沛县鹿楼乡时,总爱到鹿楼街上转一转。鹿楼街上也有卖煎包的小吃摊,在那里吃上几个煎包后,漫步在暖意融融、充满乡土气息的街道上,仿佛步入仙境,令人心旷神怡。 后来由于煤炭基建行业形势的发展变化,我们单位施工工程的地点逐步转移向山西省。在此后的二、三十年中,我们转战山西晋城、长治、吕梁等地。 其间,我吃过山西的饸饹面、炒面、炸酱面等各种面食,吃过运城永济牛肉水饺,及杭州小笼包、武汉小笼包等名吃。但令人遗憾的是具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具有数千年历史的、古老的三晋大地上,竟见不到煎包!大概是对煎包美味的思念与日俱增的缘故,好多次梦里在吃煎包! 前两年,我退了休,回到了家乡丰县,又吃上了多年未曾吃过的煎包,找回了那久违的味道,圆了“煎包梦”。 目前,留在农村的部分中、青年人,甚至那些年岁不算太高的部分老年人,也在忙于打工、挣钱,生活节奏加快,难得有时间做、吃早餐,煎包便成了他们早餐的绝好选择。
部分年岁高、独居的老人也懒得去做早餐,去集镇上吃上几个煎包、喝碗粥,既美味又营养,成了他们最爱的早餐。 煎包的味道,透溢着我最本真最透彻的美好记忆,是从童年开始,然后随着岁月的年轮,一环划过一环,慢慢沉淀,日渐丰满。无论你走到哪里,无论你身在何处,都能凭借这难忘的味觉,让一颗疲惫的心回归故里。
转载声明:本文转载自愚伯的自留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