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吴中芹 “卷煎”,在一些地方也叫“千子”或“让菜”。 前些日子回老家,伺候老母亲,在那里住了一个月。每天在街上,几乎都会见到一位年逾花甲的老人,骑着电动车,后背箱中放着一些加工好的“卷煎,车上的小喇叭不停地叫着:“卷煎,新庄的卷煎”。
卷煎,是丰县老家红白喜事酒宴上,必不可少的传统佳肴,也是老百姓家中喜爱的家常菜之一。 翻阅一下乡志,记载着卷煎被称为“让菜”的由来,原由是,本分憨实厚道的家乡人,讲礼仪,也重礼仪。尤其在饭桌上,八九十来个人聚在一桌吃饭,不管是认识的,还是不认识的,都是要分长辈晚辈的。就是没有长晚辈,也要分大小秩序来入座。 而吃的时候,要得等长辈或年龄大的先动筷子,然后大家才能挥筷开舞。否则大家都会笑话你不知道啥,被视为不恭。
此时,作为一桌子长辈或年纪大者也多不好意思独享,能坐到一桌的都不是外人,再说都是上了礼单(交过份子钱),所以,尽管满桌子饭菜香气缭绕,馋得大伙人人直咽口水。 但你听听,整个宴席满场尽沸扬着“来来来,叨叨叨”,你再瞅瞅,一桌上八九十来双筷子还是只管在菜盘子上边,推来让去,貌似谁也都不好意思笫一个动筷,以免被人笑话太下三了。 久而久之,聪明智慧的乡村大厨们,就发明了这道不分长幼尊卑的菜肴,并将它取名为“让菜。还被列为故乡小镇首选传统风味名吃。 我的故乡黄口镇,位于苏鲁豫皖接壤地区,是河南永城,江苏丰县南部去徐州,乘坐火车的必经之地。来来往往的商客,络绎不绝,据说,让菜最早是由来往于此地的生意人带来的。
当时老百姓家里都比较贫穷,招待来的客人,也没有啥像模像样的菜,有嘴馋好吃的人,就按照人家见过世面的生意人指导,割一块肥瘦相间的鲜猪肉,先粗切成片条,再搭葱姜细剁成碎肉泥,把细粉用开水煮软透也剁碎,放入适量的红芋淀粉、盐、酱油以及五香材科,调拌成馅,均匀地摊抹成圆饼状,入笼蒸熟。 蒸好的卷煎,可烩,可煎,可烧,还可以蘸着蒜汁凉吃。香而不腻,筋糯彈滑。就这样,卷煎以其好吃,好做的特点迅速在家乡的餐桌上,宴席上流行开来。 丰县的卷煎,做法在原先的基础上,又推新了一步,待让菜蒸到八九成熟时,再用几个鸡蛋打成碎液,薄薄地泼在让菜上边,再盖笼蒸上三二分钟,即可出锅。 然后,掂托着笼布把让菜端到案板上,稍微晾一下,用刀切成三指长,二指宽的长方条,整齐地码在盘子里,再用油刷抹一把小磨香油,几滴遇热香油的掺和,使原本就已鲜香醇厚的让菜味道,更是满院厮飞。鸡蛋的黃灿灿,肉馅的晶莹莹,煞是勾人味口。 记得我第一次品尝丰老家的卷煎,还是在上中学时,那年寒假,我去了一位爸爸的朋友家里,第一顿午餐,就是做的卷煎,当我把一块让菜叨进嘴里时,软筋筋,肉滑滑的感觉真好吃,一大碗卷煎,连汤水都吃了个精光。 每当这位叔叔来黄口办事,我总是央求他下次再来时,顺便带些卷煎来,这位叔叔也很讲信用,几乎每次来我家都要带些蒸好的让菜。 如今,我在省城定居,丰县家乡的小吃,例如羊肉汤和面皮等,在这里也有店面营业,然而,正宗的卷煎却没有见到,虽然我也曾经自己动手试做一下,但均没有成功。
所以,每次回老家,我都会三天二头地购置一些,尤其是丰县的卷煎,都要品尝一下过过瘾。
转载声明:本文转载自愚伯的自留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