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县论坛

查看: 2213|回复: 4

他退休金7600,却是出了名的抠老头,但两件事,却改变了大家的看法!

  [复制链接]

874

回帖

2036

威望

1232

贡献

特邀嘉宾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036
发表于 2024-6-17 09: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江苏

文/齐英民

我对门的邻居姓姜,是一位退休老教师,今年72岁,如今他每月领取养老金7600元。但在生活中却是一位出了名的“抠老头”。

他的“抠”表现在各个方面:吃饭一个菜,两个馒头,外加一碗稀饭。有时候馒头就咸菜,喝碗白开水,他也能对付一顿;穿衣方面也从不讲究,春秋天一身旧单衣,冬天一身旧棉衣,夏天的短衫还时常带着小洞洞,脚上永远是一双老北京布鞋,美其名曰舒服,一幅寒酸的农村老头形象。

平时他赶集上店,一律买廉价的次品,或折扣商品,一块钱非得要花出两块钱的价值,要么“箍堆”,要么买货底子,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花小钱,买便宜货”。就这样,时不时地还要与卖家斤斤计较,讨价还价一番才能了事。

刚退休的第一年,学校里因为有几位女教师请产假问题,他被返聘了一年。恰巧老伴又去了南方一座城市帮儿子家照看小孙子去了。因此,他很轻松地过起了“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生活。

每天快要下班的时候,他会在办公室里用公用烧水壶烧好开水,灌进自带的热水瓶拎回家,到家后,把开水往锅里一倒,几根面条进去再捞出来,一顿晚餐就有了。

学校后面的小菜园,近几年已被命名为师生劳动实验基地了,果蔬飘香,一年四季都是绿油油的,有萝卜、茄子、菠菜、黄瓜、豆角、西红柿等,他时常采摘一些,回到家做一顿家常菜。所以他的蔬菜问题基本上也能自给自足,不用每天赶集上店去采买了。

每天上下班,他要么骑自行车,要么搭同事的顺风车,到月底时,大家都自觉地凑一些油钱交给车主,他却从来不掏一分。同事们私下里对他的这些“节俭”过度的行为早就议论纷纷,他却满不在乎,一副无所谓的态度。

暑假去儿子家小住,他也从不愿意跟着去饭店吃饭,认为那样太浪费。有一次随着家人去了,儿子点了几样菜,他嫌太贵,埋怨儿子不会过日子,不会精打细算,气的儿子再也不带他去饭店吃了。

偶尔出去遛弯,他必捡些废品回来,偷偷地放在床下面,儿子满脸不高兴。旧报纸旧纸箱别人看不眼里,他却乐意地积攒在一起,十块八块地也去卖,他常说:“蚊子腿也是肉嘛!”

他用的手机是儿子不用的,淘汰下来的二手机,虽然功能尚存,但外观上已是一部历经沧桑的模样。

在一些公众场合,很多人见他接听电话时拿着的旧手机,都在一旁偷偷地傻笑,去银行存款时,工作人员告知他可下载APP自行办理,当大家看他拿着一只破手机,在聚精会神地操作时,几位年轻漂亮的女业务员面面相觑,脸上都挂着奇奇怪怪的表情。谁也想不到,这竟是一位领着月工资七千多元的老退休教师。

姜老师的“抠门”还有几个特别出名的案例:

一次,姜老师随着班主任王老师去学生家家访,一进门就看中了人家大门口放着的半袋子红薯,外观颜色鲜艳,光泽度好,也没有任何疤痕。与家长谈话的过程中他还不忘时不时地扭过脸去瞅上两眼,一副爱惜不舍的样子。

家访结束临出门时,他有心装作无意地给家长说了一句:“你家的红薯还不错哩!”话说到这个份上家长立刻就明白了,于是家长和王老师半推半就地,就把这半袋子红薯,放在了姜老师的自行车后座上了。

姜老师低着头,笑眯眯地说着客气话,看着他心满意足的样子,同去的王老师苦笑不已。

还有一次,学校举办大型教研活动,兄弟学校来了许多教干和教师,中午都要在学校食堂内就餐,本校老师大多被教务处分配在不同的服务岗位上,姜老师被临时安排在食堂里打下手。

炒菜中间大厨发现酱油不够了,就派姜老师拿个塑料桶去打酱油,菜铺的售货员平时认识他,听说他要打酱油,霎时一愣:“姜老师怎么打酱油吃了?我可从来没见你买过任何调味品啊!”这句话不胫而走,一时间,在学校里传为笑谈。

还有,姜老师每次回虞城老家,因为路途较远,他的自行车后座上定会带着一个工具包,里面装着充气筒,以及防爆补胎用的520胶水、钢锉、备用胎皮等等。

据他自己说,在路上如果遇到爆胎,他立马就能停下来,在树荫下或阴凉处自行扒开车胎,进行修补,然后继续赶路。

但两次意外却改变了大家对姜老头的看法:

一、那年抗震救灾时,学校号召为灾区捐款,名单在宣传栏内张榜公布,老师们大多都是捐款50元、100元等,因为校园广播里喊的就是最低50元。可大家在榜上看到姜老师的名字后面是1000元。惊诧之余,大家纷纷竖起了大拇指。

二、高年级的李老师生病住院,手术后一切顺利,大家相约去医院探望,每人凑了50元的份子钱,买些水果和营养品等,姜老师却坚持单独拿了500元,他对大家说,“我家中有事时,都是李老师替我代课、坐班、改作业,我心里一直过意不去啊!”。大家听后顿时频频点头。

从这两件事上,大家都看到了姜老师暖心的另一面,知道他是一位懂得感恩的人,不是自私自利的人,他有爱心,知恩图报,他的“抠”是节俭,是一种美德!

长期以来,教师这个职业给人留下的刻板印象之一就是“抠门”。俗话说“家有三斗粮,不当孩子王”,可见“孩子王”是穷秀才们的最后出路,为了混口饭吃,古代的秀才们大多从事着教书行业,且长期处在“吃不饱,饿不死”的生活状态。

所以,从古至今有关“搜先生寡大夫”的经典段子在民间广为流传,俯拾皆是,人们喜欢劳动之余小憩在田间地头,或茶余饭后聚在一起开心闲聊,聊上一段有关教书先生的奇闻逸事来博取大家一乐。

这些段子千百年来口口相传,不断地去粗取精,反复加工演绎,许多笑话已被传承为经典。比如别字先生、吝啬先生、教书先生吃“而已”等等。

那么社会发展到今天,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说教师“抠”呢?

其实,绝大部分老师并不“抠”,他们之所以给别人留下了一些抠门吝啬的印象,完全是时代留下的印记。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教师工资长期处于低水平的状态,老教师们都经历过月工资不足百元的时代,并且持续了好多年.

到了九十年代,由于体制的原因,乡镇财政入不敷出,教师工资一度拖欠严重,有些地区甚至连续几个月都领不到一分钱,个别年轻人实在挡不住诱惑,不甘心一辈子过这样的清贫生活,就咬咬牙,一走了之,“下海”去了。

坚守三尺讲台的,为了养家糊口,为了师道尊严,不得不在生活细节上精打细算,因为钱来的太难了,所以教师抠门的真正原因,还是多年来教师的收入太低造成的。每月干巴巴的几个死工资,既没有福利,也没有奖金,屈指可数的两个钱必须算计着花,哪有大手大脚的道理?稍不留神可能就要透支、负债。

所以,常年的低工资生活,造就了这个群体节俭、抠门的习性,并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消费文化,与社会上其他行业相比教师确实显得穷酸了许多。

在学校里,大家朝夕相处,一些老教师的言谈举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同一个办公室或同一个学科组里的年轻教师,久而久之,许多年轻人自觉不自觉地就与老教师们“同流合污”了,所以,在外人看来,抠门与节俭就变成了教师们的职业标签。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物质产品极大丰富,百姓们的生活日益摆脱了贫困,逐步走向了小康,同时教师待遇也得以大幅度提高,许多年轻教师在县城买了车、买了房,娶妻生子,过上了小康生活。

虽然工作和生活的压力也不小,但毕竟在社会上的待遇和地位与老一辈教师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语。虽然现实生活中的“抠”老师仍大有人在,但这种“抠”已渐渐地从贬义转换为褒义,已异化为一种节俭、一种美德,并得以传承和发扬。

在河北唐山,有一位91岁的老退休教师,名叫刘义。自2001年开始拾荒行善,23年来,已先后捐出9万多元,资助了百余名寒门学子。老人家中的一面墙上,挂满了大大小小的奖状和锦旗,他曾先后获得“感动唐山十大爱心人物”、“路南区2022年度十大文明标兵”等荣誉称号。

2023年11月12日又入选了第三季度“中国好人榜”。他对别人慷慨捐助,对自己却很“抠门”,一直过着很俭朴的生活,20多年里没买过一件新衣服。一根木棍,一个编织袋,一身旧衣服,成了他每天必备的装束。

前半生,他是置身于三尺讲台的人民教师;后半生,他是帮助贫困家庭的党员模范。他常说:”我是困难学生出身,是吃“国家饭”长大的,我不能忘本啊!”“我要用我90岁的肩膀托起明天的太阳!”。

大家说说,像姜老师和刘义老人这样的“抠”老头是不是越多越好呢?

转载声明:本文转载自愚伯的自留地


自由平等新世界

1016

回帖

2650

威望

1080

贡献

小有成就

Rank: 8Rank: 8

积分
2650
发表于 2024-6-17 10:5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江苏
还是个小气鬼啊

1578

回帖

1948

威望

1655

贡献

小有成就

Rank: 8Rank: 8

积分
1948
发表于 2024-6-17 14:1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江苏
是一种美德啊
发表于 2024-6-17 18:3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江苏
一种美德

2万

回帖

3万

威望

2万

贡献

贵人

积分
32644
发表于 2024-6-18 12:3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江苏
这是勤俭节约 并不是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