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村子是苏北一个拥有两千多人的村庄,村里有一位名叫刘三的喊丧人。他以其高亢洪亮的喊丧声音而闻名,他在兄弟排行中排行老三,所以他的大名不被人知,小名却因为喊丧而响了起来,他喊丧的职务在村里的丧事中仅次于大老执。 每年,村庄里都不可避免地会有丧事发生。过去,出丧时使用的是丧架子,需要 16 个壮汉才能抬动。棺材通常重达几百斤,而如果遇到有钱的事主,棺材可能是用松木或柏木打制而成,而且很厚,重量甚至超过千斤。16 个壮汉勉强能抬起棺材,但走不了多久就会累得呲牙咧嘴,不得不停下来用典杠撑住休息一会。这时,就到了考验喊丧人刘三能耐的时候了,他那洪亮的嗓音会喊出“前后使典,肩靠大梁!”意思是让每一组抬丧人后面的那个拿典杠的人用典杠拄着地,把肩上抬的典杠放在拄地的那根典杠上,这样棺材才会不着地(在我们这里抬棺材有个讲究,那就是抬棺途中棺材不能落地,否则对事主不利)。休息一会之后,棺材又该抬起的时候,他会猛一跺脚,暴喝一声:“前后兴起,拉典就走!”那气势和声音,绝非一般人能够喊得出来。 在棺材从家门运往墓地的这段路上,是喊丧人刘三卖力表现的时候,抬棺的周围总会围着不少人观看。不仅有本村的男女老少,还有外村的人来凑热闹。“这个喊丧人不简单,你看他喊丧的调门,比抬丧的人出的力还大呢!”观看抬丧的妇女们不时会发出这样的赞叹。每当听到这样的赞叹词,刘三喊丧的声音就会更高亢,他原本不高的个子也会昂得更高了。 然而,随着农村青壮年纷纷外出打工,村里只剩下老弱残疾。当再有丧事发生时,已经难以找到 16 个壮劳力来抬丧了。于是,一种新的出丧方式——拉棺大车应运而生。这种大车比一般的平车还要大一半,车轮也要大一倍以上,否则千斤重量的棺材一般平车承受不了。午饭后就是闹棚,闹棚结束就是给逝者送行了,送行后人们将棺材从屋里抬出时,才需要八个壮汉用拴在棺材上的粗绳(我们这里称为辫子)将其抬出屋子,放在车架子上。由于大车是用钢管焊接而成,拉起来很省力,喊丧人的作用也变得可有可无了。 一次又一次的丧事都是用大车出丧,这让刘三感到非常失落。他平日里放在家里的丧架子也成了无用的摆设,再也没有人拿钱拿烟来请他去帮忙喊丧了。喊丧人这一职业,正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刘三开始怀念起过去的日子,那时候他的喊丧声音是村庄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意识到,随着时代的变迁,村庄的传统也在逐渐消失。尽管感到无奈,但他也明白这是无法阻挡的趋势。 一天,村庄里又有一位老人去世。刘三默默地看着大车将棺材拉走,心里五味杂陈。他决定将自己的丧架子修整一新,并存放在村里的祠堂里,作为对过去时光的纪念。 虽然喊丧人的职业可能不再被需要,但刘三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后人记住村庄的传统和历史。他相信,这些传统和历史是村庄的根,无论时代如何变化,都应该被铭记和传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