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条银条不如柳条,闯东北下江南不如在家编花篮”。柳编是中国民间的传统手工艺品,在丰县有这样一位柳编“守艺人”,32年躬耕非遗技艺,坚守文化传承,将非遗老手艺变成带动群众增收“新动力”,真正把“指尖艺术”转变为“指尖经济”。在凤城街道丁兰集社区的一方院落里,一把矮凳、一捆柳条,一位皮肤黝黑的老人坐在院子里正在为黄梅戏戏团的剧目演出编织道具,只见长扁的柳条在他的手指间左右翻飞如游龙走凤,经过不断地穿插、缠绕,一个纹理清晰、细腻均匀的花篮渐渐形成,这位老人便是丰县的柳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张杰。简单的水泥台阶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柳编作品,谈起这些作品背后的故事张杰的眼里闪烁着光芒,他告诉记者,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带着旧时光味道的柳编器具渐渐在城市家庭中隐没,为了让柳编在新时代里呈现出“日新又新”的活力,他便决定从编织传统的生活用具向精美工艺品转型,用中国文化铸魂,用美好寓意添彩,让手里的柳编真正“活”起来。 如今越来越多人看到了“崭新”的非遗,柳编作品的销售之路也越走越宽,当记者询问起张杰入行的故事,才得知这背后的经历充满坎坷艰辛。入行之初,自己的行为就遭到了周边亲人朋友的不理解与质疑,开始时一点点摸索,遇到外贸生意不景气碰了一鼻子灰,但即便如此,张杰的态度依旧异常坚定,为了能够掌握柳编技艺,赴山东临沂拜师学艺,学习期间遇到的难题与困难从未将自己打败,张杰告诉记者,正是因为这份热爱才让自己得以坚持。现在张杰精湛的手艺得到了众多商户的认可,全球订单也纷至沓来,随着柳编产业越做越大,张杰在家门口成立了柳编合作社,通过雇佣周边闲置劳动力来管理、编织柳条,带动了近一千六百口居民的就业增收,在辖区内掀起了一阵“柳编经济”的热潮,带领当地居民蹚出了一条致富新路子。所谓“守艺”不易,“传艺”更难。在传承的路上张杰的脚步也从未停歇,这些年来,他深入学校讲堂,面向平头百姓,将自己的柳编技艺倾情传授,对张杰来说,最重要的是把这些古法技艺更好地传递下去,让柳编这项传统文化在弦歌不辍、思接千载的传承中,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
转载声明:本文转载自丰县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