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丰县城南宋楼镇北有一个大村落叫状元集,本村开天辟地也没出过状元,为什么叫它状元集呢?
听老年人讲,状元集以前叫孙庄,但是村子里李姓人众多。说来还有一段与状元李蟠鲜人不知的传说故事呢。 李蟠(1655年7月2日——1728年5月9日),字仙李,又字根庵,号莱溪,江苏徐州人。祖籍河北真定,元朝至正年间迁居今丰县梁寨镇程子院村,自二世祖迁居今丰县大沙河六座楼村。传说,状元李蟠幼年曾穿寄居在华山镇辛集村求学,因贫玩迟到,常遭老师责打。一日上课,先生以门旁的石狮子为别人题出阙诗句:“石狮子带铃不响”,让学生对阙,学生们个个愁眉苦脸,无以应对。这时,李蟠刚来到教室,先生喝道,你又迟到了,这里有一上阙诗句,若对不出下阙来,定要重责。李蟠朝窗外一望,张口即对:“瓦屋兽张口无音”,先生连连称绝。
康熙36年(1697)年过四十岁的李蟠赴京科考。他身材高大,特别能吃,加之思路、写字都很慢,所以在殿试时,怀揣了36个窝窝。意思是今天无论如何,赖也要赖在考场上,把文章写完。怕到时挨饿,所以要带足干粮。天黑了,考生们都交了卷,李蟠才刚刚做了一半,监考官过来催他交卷。他急得满头大汗,声泪俱下地央求主考官,“学生毕生之业,在此一举。请千万不要催逼,容我把这章写完”。监考官见他可怜,就发给他几支蜡烛。这时他带的36个窝窝早己吃完,挑灯夜战,一直写到深夜才交卷。康熙帝知道这件事后,不但不怪罪他,反而认为这是一位难得的苦学之士,竟破例点他当上了头名状元。与他同科榜的探花做诗一首调戏李蟠:“望重彭城郡,名高进士科。仪容好绛勃,刀笔似萧何。木下还生子,虫边不出番。一般难学处,三十六饽饽!”自此饽饽状元李蟠的事迹传遍整个士林,成为佳话!
金榜题名时,李蟠身披状元服,滿朝文武官员前来庆贺,随后李蟠在随从的簇拥下,骑着高头大马,披红掛绿,鼓乐震天,行走在大街上,盛况热闹非凡。李蟠感慨之时,曾赋诗一首: 李蟠中状元后,为光宗耀祖,曾返故里,在丰县岳庄镇六座楼修坟祭祖。一次他来到宋楼镇北孙庄村住了几天,在与陇西堂宗亲们的闲聊中,有人提出孙庄李氏家族人多家大,现在又有官名,不如成一个集买卖方便。李蟠同意了他们的想法,由新科状元李蟠出钱,请戏班子在孙庄连唱三天大戏,喊了集。同时规定,凡是来这里听戏,或是赶集的所有人不管大人小孩,每人免费一盘包子、一碗粥。来的人都说是吃官饭去。因此来的人很多,生意也很热闹。人山人海,场面之大。为了给这个集起个名字,大家煞费苦心,后来还是一位老私塾的塾师提议,这个集是由状元李蟠发起的,就命名“状元集”吧。从此,状元集就代替了“孙庄”这个名字,至今还在沿用!
来源:丰沛文化 (声明:本公众号转载其他媒体内容,旨在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有版权异议及其他任何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尽快妥善处理。)
转载声明:本文转载自丰县文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