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不是亲眼所见, 很难想象在一个长约3厘米、 宽约2厘米的橄榄核上, 可以雕刻出瀑布、山石、卷轴、 亭台楼阁等众多元素; 一个1元硬币大小的橄榄核上, 可以镂空雕刻出一艘船, 船上六人有着不同面孔、不同动作, 如米粒般大小的窗户竟还能关合……
5月10日,现代快报记者走进徐州丰县微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张晨旭的工作室,看其展示指尖上的“绝技”,感受“微小世界”里的大乾坤。
见到张晨旭时,他正小心翼翼地整理着工作室里的微雕作品。每件作品都存放在一个透明的玻璃保护盒里,记者凑近了仔细观察,才能看出作品的模样。“有的需要拿放大镜才能看得清。”张晨旭笑着说。
△ 张晨旭在雕刻
1993年出生的张晨旭,自幼在绘画、书法上就展现出过人的天赋,从学生时代起,他凭借书画功底跟着长辈学习简单的木雕。“我们孙楼街道这边有个订做木楼梯的产业园,那时候就跟着学习雕刻大一点的简单花纹。” 随着书画技艺的不断提升,张晨旭对雕刻也愈发喜爱。上大学后,他看到市场上售卖橄榄核,便买了一些回到宿舍,尝试着在橄榄核上进行雕刻。
△ 张晨旭在雕刻
“我比较喜欢挑战高难度。另外,之前那些雕刻作品太大了,去哪儿都不方便带,橄榄核比较小巧,携带方便。也就是从大学时期开始,我正式接触了微雕。”张晨旭说。 在方寸间施展技艺,这种“较劲”让张晨旭痴迷。但没过多久,问题出现了。 “刚开始还能买到一些刀具,后来越雕越‘细微’,工具根本买不到了。”张晨旭说,他只好自己动手做“刀具”。“用绣花针,把前面针尖1毫米处给磨掉,利用绣花针后面的厚度,磨出来各种形状的刀,然后再用这个工具雕刻作品。”张晨旭笑着说,他经常会因为一个细节的雕刻,专门做一把“刀”。 “用绣花针和白钢棒都做过,大概做了有200多把刀了。”张晨旭说。
大学毕业后,张晨旭怀揣对微雕的痴迷,用3年时间拜访各地名师,还走访博物馆、古迹遗址等,积累创作灵感。“走走停停,走哪儿刻哪,来了灵感就刻几刀,每个省份都去了,只有个别城市没有去。” 后来,张晨旭和微雕圈内来自全国各地的10名微雕师来到浙江丽水,“隐居”在山林里,又是3年。 做微雕必须耐得住寂寞。“隐居”的日子,张晨旭每天看云卷云舒,感悟自然界的神奇,这3年的沉淀,让他从大自然中汲取了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 微雕技艺的精进,让张晨旭在圈内越来越有名气,他创作的微雕镂空作品也逐渐被市场认可。
张晨旭雕刻的微雕作品,题材丰富,异兽、龙凤、花鸟虫鱼、山水风景以及各种抽象元素等,都在他的刻刀下一一展现。 在其创作的《核舟记》镂空微雕作品中,长约3厘米、宽约2厘米的橄榄核化身一艘船,船上有两人在喝酒,有两人站在围栏处观赏风景,还有人在炉子边烧水,每人都有不同的面孔、不同的动作,另外船舱内还有斗笠、竹竿、绕卷的鱼线,船上如米粒般大小的窗户竟还能关合……张晨旭称,这件作品是在显微镜下完成的。
△ 张晨旭创作的微雕作品《核舟记》
“这艘船也就1元硬币大小,船舱的窗户差不多就米粒那么大,我需要在窗户下面留出头发丝般粗细的销子,在窗框位置雕一个相同粗细的凹槽,这样才能把窗户嵌进去实现关合,装的时候都用很细的镊子去安装,一不小心那个头发丝粗细的销子就断了,得重做。”记者了解到,光这个米粒大小的窗户,张晨旭就做了9个,最终成功安装了4个。 微雕创作时,精神需要高度集中,每次下刀都慎之又慎,刻坏重来是常有的事。张晨旭说,在雕刻兰花作品的叶片时,由于其边缘转折处非常薄脆,稍不留神就要从头再来,有时抛光过程中也会将叶片折断。“大概断了20多次吧,就不停地重新雕刻,很考验技艺。”张晨旭说。 2021年,丰县微雕成功入选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张晨旭捐赠的《腊梅秀眼图》《富贵花开》《李白醉酒》《大观园》《蝶恋竹》《苍鹰图》等微雕作品,被丰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馆收藏。
“曾经有人出一年60万的薪酬留他做雕刻创作,但他放弃了去大城市发展的机会,选择回到家乡成立工作室。我很支持儿子的选择。”张晨旭的父亲张立坤告诉现代快报记者,如今,儿子作为微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回到家乡县城成立了个人雕刻工作室,为志同道合的小伙伴提供技术指导,也推动了丰县微雕的发展。 目前,张晨旭的微雕作品订单已排到一年后,他和工作室成员还被邀请到丰县孙楼街道社区教育中心任教,面向周边群众传授微雕技艺,传承微雕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解决部分人群的就业问题。 “学员有100多人了,另外我和父亲也成立了一个艺术品公司,一些文创产品也正在研发制作中。”张晨旭说,他希望自己的这门技艺能发挥更大的作用,让更多乡亲在雕刻的世界里收获精彩人生。
来源:现代快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