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后、90后、80后、70后、60后…… 不同年代出生的人, 对春节有着不同的记忆。 今天
让我们走近这五个年代的人群代表, 一起分享他们对于春节的回忆、 感受和对过年的期待。
1962年出生的陆建玲已经退休了11年,谈起儿时春节的回忆感受太多:“那时候只有过年的时候才可以吃到一顿有鱼有肉的年夜饭。小时候过年会去邻居和亲戚家拜年,拜年得到几块水果糖都不舍得一次吃完,会藏起来慢慢品尝。”
儿时的陆建玲和姐姐哥哥天天盼望着过年,因为过年可以吃到鱼和肉,过年可以放鞭炮。春节前,妈妈会给她做一身新衣服,大年初一穿着新衣服去拜年,她都会高兴一整天。拜年时有的邻居会给他们几块水果糖和一把瓜子,那时候陆建玲把水果糖藏在装照片的相框后面,每天拿出一块慢慢品尝。 在1971年出生的吴小豹的记忆里,70后的春节是:年前炸丸子和麻叶子,加工猪头,做椒子酱。“那个年代每家都不富裕,可是过年很讲究的。年前父母和兄弟姐妹一起动手,把家里搞得干干净净。守夜是必须的,全家人包饺子。我最期待的是放炮,拿着父母给的小钱,买几挂小鞭炮,不能一次性放完,要全拆开一个一个放。
“到了80年代,我家的经济条件就好了。不仅我家,全社会的家庭收入都提高了。相应的,过春节物资就丰富多了。比如,孩子们肯定会穿新衣服,压岁钱也多了,全家宴多了,最高兴的是有了春晚,全国人民一起过大年。” 1989年出生的邵梦最喜欢每年寒假去爷爷奶奶家过年。那个时候,准备过年的吃食可不是轻松的活,要剁饺子馅、要和面、炸丸子、炸麻叶子。炸麻叶子和丸子的时候,家长还不让小孩在跟前,因为怕小孩子嘴快,乱说话,影响了新年一年的好运气。
“大年三十那天,伯父全家、我们全家和奶奶爷爷一起团聚,大家一起吃着团圆饭,最喜欢这种浓浓的亲情氛围了。”邵梦说,吃完年夜饭,大人们在一起聊天话家常,她就和姐姐跟在爷爷身后,爷爷会拿着不少鞭炮,来到院子里放炮给两个孙女看,“爆竹声中一岁除,那时的鞭炮声此起彼伏,大家通过放鞭炮迎接新的一年,欣赏着不同类型的烟花绽放,欢呼着,跳跃着,小孩子过年的快乐就是这样简单。” 一进入腊月,王翕家就开启了年夜饭的备货模式,蒸馒头、炸丸子、炸麻叶……一家人聚在一起好不热闹。小时候每每到了春节,便是王翕最欢喜的时候,房门后堆放满满的零食和收到厚厚一沓的压岁钱,总会让王翕笑得合不拢嘴。
据王翕回忆,小时候没有太多的高楼大厦,小伙伴们都住得很近,到了春节,大家成群结队地出去放鞭炮,十分开心。 时代在发展,巷口里的小伙伴们也慢慢长大了,大家随着父母一起搬出了巷子,住进了高楼大厦,没了儿时的伙伴,年味也淡了许多。“我们虽然不经常见面,但是见面后还是会一起打打闹闹,感觉儿时的年味也回来了。”王翕说,自己最期待的就是春节后与朋友们的聚餐,没有工作时的压力,也没有生活上的苦闷,仿佛大家还没有长大。 “00后”的刘璇告诉记者:“小时候对过年印象最深刻的是春节联欢晚会上赵本山的小品和零点时刻爆竹声声的火药味,长大后感觉这些回忆越来越远,直至现在慢慢被‘集五福’、‘年度歌单、账单’所取代。我不认为这是年轻一代对传统节日的淡忘,这反而是增强年味儿的有益补充,它们同样拉近了朋友间、亲人间的距离。”
刘璇在南京一所高校就读,每逢节假日或寒暑假,她都会回到徐州陪伴家人,在她眼里,每隔一段时间,她从高铁站回家的时间就缩短一分。 除了路程上的变化,过年方式的改变也让刘璇对今年的农历新年尤为期待。“今年我和家人预约了初二出发的跟团游,我十分期待这次旅行,已经很多年没有去外地旅行过了。”刘璇说,不仅仅是她自己,包括身边的很多朋友都在规划着新年出游计划,“或许是因为年味儿在随着我们的带动在逐渐年轻化吧!”她笑着说。
在你的印象中,
都是怎样过年的? 有哪些“必备项目”? 赶快来留言告诉小编
你的春节记忆吧!
转载声明:本文转载自都市晨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