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个“全民低头”的时代。
上班时间用电脑、
下班时间玩手机、
除了眼睛受伤,
很多人年纪轻轻颈椎也不行了。
往下看
↓↓↓
36岁的宋先生是杭州一家公司的业务员,两个月前,宋先生突然觉得右侧的头针刺般地疼,耳朵也闷闷的,听东西刺耳。
当天睡了一觉后,宋先生觉得头痛减轻不少,他以为只是工作太累缺少休息。没想到,白天起来上班没几个小时,又开始头痛难忍,已经没法正常工作和生活了。
痛苦的宋先生辗转去了多家医院看病,但都没看出什么来。
网络图,图文无关
后来,他经人介绍挂了浙江大学医学院邵逸夫医院神经内科的号,医生详细问诊和检查后,很快就“破案”了,宋先生得的是自发性颅内低压。
检查发现,宋先生的颈椎已经有多节段退变,多个椎间盘突出伴钙化,形成的局部骨刺,竟然穿破了硬脊髓膜,造成脑脊液外漏,最终导致颅内低压。
宋先生的脊柱磁共振检查,可见第2、3胸椎之间有“骨刺”形成(红箭头),刺破硬脊髓膜,造成脑脊液外漏(蓝箭头)。
医生追问病史发现,宋先生空闲时间喜欢宅在家里玩手机,甚至走路的时候也会捧着手机,是个妥妥的“低头族”,平时也很少运动,有时候感觉到脖子酸胀不适也不当回事。
无独有偶, 25岁的江女士最近也因为类似问题住进了邵逸夫医院神经内科。由于长时间准备PPT,一周前她开始感觉头晕、头重脚轻,逐渐变成直立性头痛,检查后明确诊断为颅内低压并伴有硬膜下出血。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王谨主任医师解释,自发性颅内低压是由于脊髓脑脊液渗漏,导致脑脊液容量减少所产生的。
我们的脑子和脊髓腔是一个密闭的囊腔,脑脊液充满在囊腔中起到了托浮作用,避免脑神经受到震荡。一旦脊髓部位的囊腔(硬脊膜)发生破口,导致脑脊液渗漏、容量减少,就会导致低颅压。
脑脊液的产生、流动和吸收,网络图
低颅压最常见的表现是:站立时头痛,躺下头痛缓解。但部分患者可发生颅内出血、脑子下沉等严重并发症,威胁生命。
一般来说,脊髓脑脊液渗漏最常见原因是先天性脊膜发育薄弱。但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并没有先天发育异常,而是脊柱骨关节退化增生,久而久之形成骨刺,骨刺刺穿硬脊髓膜,最后导致脑脊液外漏。
据报道,近1/3的低颅压脑脊液漏患者由骨刺造成。作为亚洲最大的颅内低压诊治中心,邵逸夫医院最近两年的数据表明,有近50%的低颅压患者检查发现脑脊液漏与脊柱骨刺形成相关。
脊柱退变与年龄、生活习惯相关,一般以中老年患者居多,但近年来患者明显年轻化。检查发现,20-30岁年轻患者也有多节段椎间盘突出伴骨刺形成。
再进一步询问平时的生活习惯发现,多是屏幕操作时间长的“低头族”,久坐不爱运动。
网络图
脊柱退变严重时造成颈椎病、腰椎病,会表现为颈肩腰部疼痛、肢体麻木无力等神经压迫症状。
我们发现的病例的脊柱退变虽然没有这些严重的压迫症状,但形成的小骨刺还是可以穿破脊髓膜,造成脑脊液外漏的严重后果。
宋先生和江女士也是幸运的,经过精确的漏点定位检查和硬膜外血贴治疗后,头痛很快得到了缓解。
王谨强调:脊膜破口修补后症状可以缓解,但如果骨刺进一步长大,仍有可能再次刺破脊髓膜。患者后续必须改变生活习惯,减少低头时间,改变手机不离手的习惯,并在医师指导下练习颈椎操,避免再次复发。
吓得小编赶紧放下了手机!
“低头”要适度哦!
转载声明:本文转自「青年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