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者:赵本夫
我曾在一篇访谈中说过:乡野是我们所有人的郡望。就是说,我们所有人的祖先原本都生活在乡野。人类的早期,大地上是没有城市的。那么,城市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这需要田野考古,以实物作证。
根据现有考古成果,距今6300年的湖南澧县城头山,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古城,被考古界称为“中华第一古城”“世界城市之母”。这可是一次了不得的发现。这个发现被列为中国二十世纪二十个重大考古成果之一,镌刻在北京中华世纪坛的青铜甬道上。我大约在十多年前就听说过此事,很是震惊,一直想去澧县实地探访。
说起来,我对考古感兴趣,也有很多年了。
1961年我从乡下考入丰县一中不久,同学们就在老师引导下,订阅语文、数学、写作方面的杂志。那些杂志只有课本大,很薄,纸张也差,大多五分、八分一本,我却订了一份十六开本的《考古》杂志,纸张很厚,三毛六分钱一本,贵得多。这本杂志和学习一点关系也没有,老师和同学们都莫名其妙,我也莫名其妙,不知道为什么会喜欢那些古迹。哪里发现一段古长城,哪里挖出一批青铜器、陶器,哪里发现一口古井,都让我觉得异常兴奋和神秘。历史推向纵深,像宇宙一样浩渺,一个十四五岁的少年,整日泡在幻想中。参加工作后,又特别爱读史书,这么多年,我一直订阅两本杂志,一本是《世界文学》,另一本就是《收藏》。每到一地,看博物馆、看古玩市场,成为一种乐趣。
前不久,我终于如愿去了湖南澧县,在距县城十多公里的南岳村,亲眼看到了城头山遗址和博物馆,也看了其它一些古迹。澧县真的是一个古董铺子,史前遗迹星罗棋布,光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就有十六处之多,其密度在全国县一级排名第二。
城头山古城建在一片矮岗上,呈环状。古城加护城河,面积达十五万平方米,气魄宏大。历经六千多年风雨,居然还残留一段段古城墙。墙体竟有三十米左右厚,高二至四米。围绕城垣的城河三十至五十米宽。专家在城内发掘出大片房屋建筑基础、设施齐全的制陶作坊、宽阔的城中大道,各种文物一万六千多件。考古证明,这在当时已是一座很有规划的城池,不仅城内形成了完整的社会,这座古城应当还领导着一片广大的地域,有专家称之为“古国”。
考古人员在诸多文物中发现了6500多年前的一万多粒古稻和三块古稻田,以及完备的灌溉设施,这是一项惊人的发现。这些稻田在当时被认为是世界最早的稻田,证明了中国是稻米的发源地。但据我所知,前几年考古界又在江苏宿迁顺山集发现了距今9000年的古稻粒和古稻田,还发现了迄今所知最早的陶灶,被称为“中华第一灶”。就是说,我们的祖先在9000年前就会做米饭吃了。这个发现进一步印证了中国是稻米的母国。
城头山古城在繁荣一千多年后衰落了。大约5300年前,一座新城在不远处悄然兴起。这座新城名为“鸡叫城”。当地人传说,古时有仙人夜间造城,鸡叫而成。可见这座“鸡叫城”在当地一直口口相传。这座城池更加成熟,密集分布着数十处居民点,城内生活区、墓葬区、手工业作坊区,城外居民点、农耕区功能分明。根据实物考证,这里当时不仅农业发达,而且商业繁荣,交通便利,商贾络绎不绝,俨然是湖南广大地域的经济文化中心。不过,这座古城存在千年之后,还是衰落了。澧阳平原一度沉寂,直到东周楚文化南渐之后,才又一次焕发生机。战国末期,伟大诗人屈原在此留下不朽诗句:“望涔阳兮极浦,横大江兮扬灵”(《九歌·湘君》)“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九歌·湘夫人》)。
走进澧县,感受这片广袤旷野上人类金色的少年时代,一片迷朦,一派神秘,一派生机勃勃。在这里,遥想炊烟烽火,仰看星空灿烂,都会让人感叹天地之悠悠。
我们总说,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史,这说的是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文字出现以前的历史被称为史前文明,史前文明也是文明。从考古成果来看,中国的史前文明是那么神奇、辉煌,有很多建筑遗存和玉器等,今天的人们仍百思不得其解,远古人类却做出来了。比如良渚文化里精美的玉器,比如三十年前河南出土的贾湖骨笛,据测定已有9000多年历史,是目前已知的世界上最早的笛子,而且是七孔,和现在的笛子没啥区别,这一成果已被铭刻在中华世纪坛青铜甬道的显要位置。
笛子是用仙鹤(丹顶鹤)尺骨(翅骨)做成的,音准精确,至今仍能吹出美妙的笛声。我不由得好奇:九千年前,长发垂肩的先人,漫步在旷野上,用这管骨笛吹出的是什么曲子?那画面,也许比今人的演奏更为勾魂、更为摄人心魄。
(文章来源:交汇点)
来自: Android客户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