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秋到1985年夏天读初一时在丰县中学东院(现在丰中初中部操场东侧丰中住宅区内,老校舍早已拆掉建了教职工住宅楼)上课,要跑到西院高中部食堂吃饭,隔着南北丰黄公路,从教室到食堂单程约500米,每餐拿着白色搪瓷盆狂奔着去吃饭,排队插队十分拥挤,饭菜沾到身上是每天都可能发生的事情,吃饭的争抢味道很浓。因为当时买馍和买菜的窗口是分开的,不能在一个窗口买到全部需要的馍、菜和汤,必须两人以上分工组合才能高效买到能填饱肚子的饭菜。当时的就餐环境与现在的丰县中学食堂自助餐式就餐环境有天壤之别。当时的食堂在丰中西院北围墙南侧的一排一层砖瓦房的西段十几间房,往东是收学生小麦的总务处。没有餐厅,也没有餐桌和椅子,在水泥地上或南北小河东侧一排洗碗池旁泥土地上蹲着吃,若下雨天,就要挤在饭棚下边和屋檐下。大约在1986年9月建成礼堂和礼堂东侧的新食堂,之间有绿色玻璃钢瓦大棚相连,雨雪天把礼堂的门打开,学生蹲在礼堂里水泥地(当时礼堂没有固定的座椅,主席台前是平缓倾斜的水泥地,到礼堂开会时学生自带双人板凳)上吃饭,可以遮雨雪了。吃完饭自己洗碗筷,水笼头上冲洗即可,根本不像现在每餐要用洗洁精洗碗和肥皂洗手。当时饭菜油太少,几乎不需要这些除油污的东西。
最怕的是下雨天,没有雨衣,要淋雨快跑去西院食堂吃饭。一次我冒雨低头快跑从丰黄路东往路西,一个妇女沿丰黄路从北向南骑自行车,车把上挎着一篮子鸡蛋,两人相互躲避不及,那妇女的自行车歪倒了,一篮子鸡蛋摔碎成一地蛋黄,她让我赔鸡蛋,不让我走。我哪有钱赔她鸡蛋,正在为难时机我班主任张立志老师走到跟前,劝说了那妇女别为难学生,并拿出些钱赔妇女的鸡蛋。现在我都记不清那餐午饭是否吃,但每回想初中求学生活,都会想起张立志老师对我无私恩情。当时年幼无知,也不知对老师说感谢,也没有问老师赔人家多少钱,以后要还给老师。前几年同学聚会时给张立志老师提起这事并当面表达感谢,张老师说:“哪个老师遇到学生这样的难处,都会帮忙的”。
初一时一个班50人,一半像我这样农村来的,一半县城的学生,农村来的学生要住校。三间屋的大教室改成宿舍,床头靠着四面墙尽量多的摆放木质双层床,中间留出些空,三间屋挤压压地要有三十多张双人床,要住六七十人,一、二、三班的住校男生和四、五、六班的男生各住一个大宿舍。厕所在宿舍西南角,要有四五十米远,冬天每个宿舍放两三个陶土罐子,解决学生解小便问题。宿舍打扫卫生和倒尿罐子,学生要轮流值日。宿舍外边有两个水龙头,六个班的住校男生140多人都抢水用,难以抢到水洗脸,以致很多时候不洗脸就去跑操。三年初中生活根本没有热水供应,洗脸全用冷水,所以秋冬季节在学校根本不洗脚。当时的住宿条件和现在一间住八人还标配卫生间的丰县中学宿舍真是相差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