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原创: 史为建
一听到或看到“红薯”两个字,心里就五味杂陈。
接下来的文字,若还是用“红薯”,我感觉有点对不起我家乡的“红芋”了。
此刻,我的大脑里全部是家乡的红芋。地里的红芋秧子绿郁郁的、地里刨红芋的场景、分红芋的热闹景象、还有拉着车子把分的红芋拉回家里的镜头……
我还记的,小时候,生产队里的场里有红芋窖,主要是怕红芋发芽或坏了,也是为了培育红芋苗子;家家户户的红芋也放进了几米深的红芋窖里,主要为了过冬。
不过,在那个年代,除了红芋,还能吃什么呢。在我的记忆中,不仅仅是生产队里有红芋窖,家家户户都有。
冬天,尤其是在冬天,若没有红芋窖,吃的东西放哪里呢,我曾参与挖我家里的红芋窖,在当时,也算是我家里的一项重大工程了,父亲先是为红芋窖选址忙前忙后,从院子的南边步到北边,再从院子的西边步到东边,最后,将红芋窖选在离院子里西南角,今天想来,可能是考虑,不要碍事,比如在院子里走路、拉地排子车等。父亲做事比较认真,一板一眼,先是在地面上用石灰画了一个方框,然后开挖,我与弟弟就站在旁边看,他也不出声,只见他老人家在地面上先用铁锨LIAN LIAN土,由于我们那里的土质属于沙土地,很容易挖,不一会就挖了近一米多深。这时候,问题就来了。
随着往下挖,由于红芋窖口比较窄,所以,不好往上运土,一般是由簸箕或篮子盛土后再往地面上拉,挖土的人就满身是土,“泥头泥脸”的,但是,为了养家糊口,那里还顾得了这些。我的价值就在此刻凸显了,我可以把红芋窖口的土运到院子的其它位置。
院子里的土越堆越多,红芋窖的深度也就越深。
红芋窖的深度一般也有个5米左右,垂直挖下去后,就需要在红芋窖的底部开始往外开挖,为了防止坍塌的危险,就往两个相反的方向挖,到底挖多大范围呢?这取决于你家里有多少红芋、多少白菜、多少萝卜等农作物需要放置,说白了,在我们那里,冬天基本上也没有什么可以从地里收到家里,于是,过冬便成为了家里大人必须要操心的了,这或许就是红芋窖存在的最好理由,在冬天,红芋窖里的温度比较高,比地面上至少要高出10多摄氏度,在红芋窖里,有时候还是挺幸福的,尤其想到自己参与挖红芋窖并获得母亲表扬的镜头时。小孩子干活没有长性,这一点,父母是非常清楚的。为了让你帮忙干活,母亲总是有着她老人家的法子,比如,虽然,她老人家不会向我许诺什么,每次考试成绩好或割的草多,她就会给你一个表扬的眼神,或抚摸一下我。有时候,也会给你煮个鸡蛋啥的,总而言之,让我感到一种激励,对于母亲也就十分地信任。只要是母亲安排干的活,我们都很乐于去完成,在院子里帮助运土的活,我一直坚持到挖好红芋窖为止。
父亲忙活了好几天,人看起来很累,一看到他的孩子们与他一起努力着,他老人家脸上好像一点倦意也没有,满脸的笑容,这或许就是生活的真谛,抑或许是一种知足,不然,怎会有“知足常乐”一说呢。
用父亲的话说,“有了红芋窖,过冬就好办了。”对于这一点,我深信不疑,红芋窖里的芋、萝卜等物品的质地都没有发生多大变化。
北方的冬天冷得让人心里发慌,那种冷,是有一种冷得出奇。总而言之,是没有风的冷,你想想,屋里若放红芋或萝卜的话,早就冻坏了。红芋窖助我们过冬,给了家乡人温暖,让人难以忘记当时的光景。
我还记的,挖红芋窖时,父亲曾说,“红芋窖的口越小越好。”我记住了,这也是为什么我与弟弟经常被父母用一根绳子从胳膊底下穿过去,顺着红芋窖壁放到了红芋窖的底部,然后,开始将红芋或萝卜或白菜放进篮子里,父母把篮子拉上去,再把绳子伸到红芋窖底,按原来的方式攀起来,大人一用力,我们就从红芋窖里上到了地面,这时,大人准会说句表扬的话,“能干活了,打打身上的泥土吧。”然后,再用东西将红芋窖口盖好,有时,会在上面再加盖一个木架子或坏的板凳,主要是提醒不要踩了上去,以防意外。
上面说的“红芋窖”比较多。接下来,我要说说俺家乡的红芋了。俺那里的红芋一般是春天种植,如果没有在农村生活过,根本不知道红芋是如何生长的?呵呵。可以很明确地告诉大家,不是把一个个红芋埋在地里的,是提前在温室里育红芋苗子,这也是我前文提到的生产队里的红芋窖,将大田地平整好,打好地垅沟,把红芋苗子栽在地垅沟上就行了,不定期浇浇水,红芋苗子的生命力特别强,之所以要修地垄沟,可能有些读者不明白原因所在,还是交待一下吧,修地垄沟的用途主要是浇水。
红芋土壤环境适应性强,其根系发达、吸肥能力强,宜选择土层深厚、土壤疏松、土质良好、灌排能力强,简直是一天一个样,红芋叶子很大,红芋秧子长得连在一起,把地垅沟都盖上了,放眼望去,绿色把人的心情带入了美丽的自然界,在当时,对于红芋叶子,谁也不吃的,看也不看一眼,村民们只盼着吃红芋,红芋就是我们的主食,喝红芋糊涂、煮红芋、烧红芋、红芋窝窝头、红芋片子、红芋粉条……红芋窝窝头最显眼了,小时候,都吃够了,红芋窝头黑黑的、亮亮的,口感挺筋道,不过,我还是喜欢吃凉红芋窝窝头,再醮点盐和香油,那镜头是无法用文字加以描述出来,那感觉如果说胜似神仙,一点也不为过。有些红芋是干面,吃起来噎人,有时被噎得够够的,大人们准会让你“快点蹦蹦,就好了!”,也真是的,一蹦就好了,很神奇!一般情况下,我们都喜欢吃糖稀烘,口感好不说,而且不噎人。
小时候,去里割草时,一般会弄点带着红芋秧子茎的红芋叶子,到树凉影下边,小心翼翼地把红芋秧子的茎折个三分之二,即还连在一起,再把折断的红芋秧茎缠在一起,挂在耳朵上或脖子上,当作项链或耳环,大家想来看着,你笑我、我笑你,然后,挎着杈子一轰而散。孩提时代的生活只能留在记忆里了,这也是一种幸福生活的源泉和对自然界的亲近,贴近自然界的生活才是最淳朴的。
在地里割草累了,就开始想着找点东西吃,于是几个小伙伴们一起找一些树枝和KELA头子堆在一起,再去地里扒些红芋,只要大人看不见就行,其实,就是大人看见,也是挣一只眼闭一只眼,孩子吃点东西是应该的,反正回到家也是吃红芋。
于是,把KE LA垒起来,然后点着树枝,大家围在一起使着劲地吹着,不一会就烧起来了,从上面留的口里把红芋丢到火堆里,然后,把KE LA慢慢打碎,闷上一会,红芋香就随风传来,不过大家还是不吃,再等一会,再等一会……于是,大家开始下棋玩,正下着,突然有人喊,“可以吃了!”于是大家蜂拥而上。
每当回想起这些镜头,我都是感到一种十分的知足。
照理说,我应该把我家乡的景物写得更详细一些,以便使读者在不知不觉中了解我家乡的情况,并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但我撰写此文的目的毕竟不是为了读者去我家乡游览,再说,随着岁月的流逝,我对小时候的印象有些模糊,所以,在文章中读者一定能发现有不少主观的表达,有时候真得恐怕读者读后不快。为此,我先在这里打个招呼,敬请读者原谅。
情之所在,感之亦然,以此文记之。
来自: iPhone客户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