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西环路 于 2025-5-20 15:51 编辑
挖蒜人
凌晨两点,村庄还在沉睡,黑暗如浓稠的墨汁笼罩着大地。但在一户户农家小院里,却早早亮起了微弱的灯光。挖蒜人揉着惺忪的睡眼,从温暖的被窝里挣扎着起身,简单擦了把脸,顾不上吃一口热乎的早饭,便匆匆出门,开启了一天的劳作。
他们要去的,是离家几十里外的蒜地。夜色中,电动车的车灯如点点萤火,在乡间小路上蜿蜒前行。有的几个人凑在一起,挤在一辆三轮车上,伴随着发动机的轰鸣声,朝着目的地进发。车斗里,大家互相靠着取暖,偶尔交谈几句,更多的时候是沉默,仿佛还未从睡梦中完全清醒。
当他们到达种蒜人的家里时,天空还泛着鱼肚白。主家早已准备好了早餐,香喷喷的油饼或是热气腾腾的包子,散发着诱人的香气。挖蒜人围坐在一起,狼吞虎咽地吃着,这是他们一天中难得的休憩时光,也是补充体力的重要时刻。吃饱喝足后,他们拿着工具,迈着沉重的步伐走向蒜地。
蒜地里,清晨的露水还挂在蒜叶上,沾湿了挖蒜人的裤脚。他们通常三四个人一组,分工明确,有的负责挖蒜,有的负责削蒜根。挖蒜可不是个轻松的活计,需要坐在矮板凳上,或是蹲着,甚至有人干脆跪在地上。一双手不停地在泥土里穿梭,将一颗颗大蒜从地里挖出,再麻利地削去多余的根须。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一天下来,腰酸腿疼,浑身像散了架一般。
为了提高效率,按亩计价成了通行的方式。一开始,挖一亩蒜能挣几百元,后来价格涨到了一千元,最贵的时候甚至达到了一千四五百元。这样的收入,对于靠体力吃饭的挖蒜人来说,无疑是巨大的诱惑。为了多挣些钱,他们拼尽全力,快手一天能挣四五百元。然而,这钱挣得着实不易。
在挖蒜的队伍中,有一位俺远门的大奶奶,七十出头,家里上有老下有小,全靠她和丈夫打零工维持生计。为了多挣些钱,她总是抢着干最累的活。每天在蒜地里,她的身影总是最忙碌的那个。手上磨出了厚厚的茧子,膝盖因为长时间跪在地上,已经红肿得厉害,但她从不喊一声苦、叫一声累。她说:“多吃点苦挣点钱,贴补家用。咱岁数大了,电车厂不要咱这个岁数的,辛苦几天能挣个千把块钱。”
但挖蒜的路上,充满了未知的风险。前几年,邻庄的七八个人坐着机动三轮车去首羡挖蒜,途中三轮车突然翻车。车上的人被甩了出去,好几个人受伤严重。那一次,他们一季子挖蒜挣的钱,还不够支付住院的费用。幸运的是,经过治疗,大家都脱离了危险。
去年,俺邻居家的闺女遭遇了更悲惨的命运。她婆家在首羡,自家的蒜挖完后,被要好的姐妹约着一起去别处挖蒜。那天,姐妹骑着二轮电动车带着她,在半路上遇到了一辆大货车。由于车速过快,来不及躲避,大货车发生侧翻,将她压在了车下。等救援人员赶到时,她已经没了气息。这突如其来的变故,让整个家庭陷入了巨大的悲痛之中。她四十多岁,上有老下有小,年迈的父亲已经八十多岁,母亲双腿瘫痪多年,早早离世。她自小在姥姥家长大,命运对她似乎格外不公。大车赔偿了四十多万,同行的姐妹也脱不了干系,赔偿了十八万。但再多的钱,也换不回一个鲜活的生命。为了不让年迈的父亲承受不住打击,至今大家都瞒着他这个噩耗。
如今,又到了挖蒜的季节。凌晨两点的村庄,依旧有灯光亮起,挖蒜人依旧拖着疲惫的身体出门。他们或许知道路上有风险,或许明白这份工作的辛苦,但为了生活,他们别无选择。在蒜地里,他们的身影在阳光下显得渺小而又坚韧。一颗颗大蒜被挖出,那是他们用汗水和辛劳换来的希望,是支撑起一个个家庭的支柱。
烈日下,蒜叶在风中摇曳,仿佛在诉说着挖蒜人的故事。他们的双手布满了泥土和伤痕,脸上写满了疲惫,但眼神中却透着对生活的执着和对未来的期盼。每一颗挖出的大蒜,都承载着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在这片土地上辛勤耕耘,为了家人,为了生活,默默地付出着。
挖蒜的日子一天天过去,蒜地里的大蒜越来越少,挖蒜人的汗水却越流越多。当夕阳的余晖洒在蒜地上,他们拖着疲惫的身躯踏上归途。此时的他们,心中或许想着家中的亲人,想着今天挣到的工钱,想着明天又将是新的一天。 在这个充满艰辛的挖蒜季里,每一个挖蒜人都是生活的勇士。他们不惧风雨,不畏艰辛,用自己的方式与命运抗争。尽管前方的道路充满坎坷,但他们依然坚定地走下去,因为他们知道,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让生活变得更好,才能给家人带来希望。 蒜地里,那一个个忙碌的身影,构成了一幅最朴实却又最动人的画面。他们的故事,是千千万万个普通劳动者的缩影,是生活最真实的写照。在这片土地上,他们用汗水浇灌希望,用勤劳书写人生,为了那一份简单而又执着的梦想,默默坚守,永不放弃。(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