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天文学会会员、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杨婧介绍,我国现行采用公历和农历两种历法,公历遵循太阳周年视运动,它是以一个太阳回归年作为一年,分为12个月(月份数有31天、30天、29天、28天四种,均是人为规定),全年365天或366天;
农历是以月相盈亏兼顾太阳周年视运动两个自然周期为依据制定,一年12个月,全年354天或355天。一个公历年和一个农历年相差11天左右。“经年累月”下去就会发生农历年的月份与季节不能对应、寒暑颠倒的现象。
为使农历年与公历年能基本对应,农历采取置闰的方法来调节,也就是在19年中安排7个闰月,置闰的规则不是随机的,而是根据二十四节气来确定。二十四节气是将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轨道即黄道,以15度为间隔等分为24份,又分为12个节气和12个中气,二者相间排列。农历历法规定,每个农历月都有一个中气,如果某个月中不包含中气,就算作上一个月的闰月。
为何会出现没有中气的月份?“平均而言,一个农历月为29.5306天,小于两个中气之间的间隔时间,这样累计下来必然会出现一个只有节气没有中气的月份。”杨婧解释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