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的夏天
快乐就藏在小卖部的冰柜里
而如今
冰柜里的雪糕却发生了不小的变化
口味变了,价格涨了
小时候吃的雪糕也不见了踪影
如今,我们都已长大
你还记得小时候
吃着雪糕的简单快乐吗
上世纪70年代,“冰淇淋”还是个很洋气的名词,那时候都叫它“冰糕”,70年代,1角钱可以买几盒火柴,可以买一斤大米,但只能买1支冰糕。当然,对大多数人而言,这种价位的冰糕称得上是“奢侈品”,大部分小孩吃的还是几分钱一根的棒冰。卖冰糕的小贩骑着一辆二八大杠,冰糕装在车后座泡沫板拼成的简易保温箱里,边按着铃铛边吆喝着:手里攥着好不容易攒的几分钱,每次都是握到发烫才下定决心去买上一根。小时候的妈妈每次雪糕买到手总是不舍得一口气吃完,可是炎炎夏日不趁凉抓紧吃,每滴落一滴都像是刀子在割心头肉。
就这样,在“快点吃和吃慢点”的纠结中,一根雪糕直到吃完也不舍得把棍儿扔了,一定要含在嘴里,吮吸着渗进木头里的最后一丝丝甜味。以至于现在她回忆起来,记忆中的冰糕都是一股木头棒子的味道。
每到夏天,小卖部门口都会摆出一台铺着旧棉被的白色冰柜。不用什么招牌,这样的一个冰柜本身就是极好的广告。对于小学生来说,能吃到什么样的雪糕,主要是家长愿不愿意给、愿意给多少零花钱。水果味棒冰一般5毛钱一根,奶油雪糕则多是一元钱一根。也因此,小学生之间还有一种考验友谊的时刻——你的雪糕给我咬一口。
毕竟,抽出去的“唐僧肉”一根就是一根,倒出去的“南京板鸭”一粒就是一粒,就算是不太好把握量的“老板丹”“猴王丹”,也不至于失手倒大半出去。总之,“命运”还是把握在自己手上的。
但雪糕不一样,别人血盆大口下去,咬多大一口、咬哪个位置,可完全不在自己控制中。据我所知,我们年级因为多咬了一口巧克力怒而绝交的倒霉蛋儿就有两位。
虽然不能像其他小学生一样吃着雪糕回家,但是家里的冰箱,每到夏天都会有一个抽屉满满当当塞满了各种雪糕。“一天只许吃一根,吃多了会拉肚子的!”我妈严肃地对我说。
也许,冰箱里装得满满当当的不只是雪糕,还有她对自己童年的补偿吧。只是每次我从冰箱里拿出雪糕招呼她吃的时候,她总会说:
时间再次跨越到20多年后的今天,“当代雪糕价格有多离谱”曾冲上微博热搜,售价在10元以上的雪糕种类繁多,价格冲至20到30元的也不在少数。不少网友都在感叹,“冰淇淋自由”变难了,打开冰柜才发现心比雪糕凉。还有网友在吐槽:不认识的不要拿。
我们走访了徐州线下市场。在售产品高端品牌占比较大,售价在10元以上的雪糕不在少数。
在一些常见的连锁店,标价超过10元的雪糕数量甚至超过了在售的一半。其中一家便利店,在售的16种雪糕售价超过10元的就有9种。
而在徐州几家雪糕批发店,批发价超过10元的雪糕冰柜就占了店里近一半的冰柜数量。但同时,一些在超市、便利店很难见到的老冰棒、碎碎冰、大布丁等童年回忆中价格较低的雪糕同样可以在这样的批发店找到。
整体来讲,近几年雪糕的价格一直在缓慢增长。这背后的一大原因是雪糕的原材料成本不断上涨。有统计称,2008年至2020年,雪糕生产所需的牛奶、淡奶油等原材料成本价格上涨了大约80%。不过,除了原材料上涨导致的涨价,雪糕品牌在营销方面的成本或许对涨价的影响更大。但是,消费者的喜好、需求一直在不断发生变化。因此,仅仅靠噱头,其实还是很难支撑品牌的可持续发展。
也许,我们怀念的大概是那个可以无忧无虑吃着雪糕,走在放学回家路上的傍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