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县论坛

查看: 579|回复: 5

[生活杂谈] 王志强:读悟长明

  [复制链接]

4万

回帖

3万

威望

6万

贡献

特邀嘉宾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40014
QQ
发表于 2025-3-10 22: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江苏

图片

读悟长明

王志强

古人云,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仓颉造字、孔子为文,让人们明理知义,有了公序良俗。人类摆脱野蛮和愚昧,成了翩翩儒雅的高级文明动物。

好书化愚,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黑暗迷茫中一盏领航的明灯。丰县籍作家杜长明老师,给我送来一束照亮心灵的温馨之光。是景民主席让渠慎涛老师转赠的杜老师文集《从故乡出发》还有一本尚未出版的文稿《忽而又夏》杜老师的大作在景老师、渠老师、徐老师和程老师的手中漫游一圈,几经辗转,带着各位大家的体温和我谋面。幸好是早春时节,气温不高。若是酷暑季节,各位高手的汗液在封皮上发酵,就有咸鱼的味道了。异味盖不住书香,接过来觉得厚重,翻页马上感受到透腑的墨香和暖心的温度。

我先看已经结集尚未出版的文稿,觉得杜长明老师和徐霞客老先生有一拼。《忽而又夏》收录13篇美文,依次是《菜籽沟的日出日落》《琅勃拉邦街头看布施》《怒江中,那座矗立的桥墩》《“小洋楼”前忆“拉贝”》《赤峰道83号》《从《朝阳沟》到朝阳沟》《又到长阳沟》《散笔重渡沟》《车过青松岭》《寻访“汪阿婆”》《那锅面须汤》《偎着母亲睡》《芹菜叶子西瓜皮》大体有10篇游记,后三篇是“母子亲情”“回忆忘不掉的往事”和“生活妙招分享”都是从记忆深处抠挖出来的真实感情。

长明兄的美文象磁石一样,眼睛盯上去就挪不开了。读后忽而心中一热,明白他为啥取名《忽而又夏》了。他的文章中有真情实感,亦有真知灼见。让人热血沸腾,犹如置身在夏季的骄阳之下,泪水从眼眶和皮下涌出,都是热辣辣的温度,咸乎乎的味道。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有出息的孩子家教都好。从作者姊妹对待母亲的态度上,可以看出母亲的温婉贤淑和勤劳善良。孩子生长的环境至关重要,耳濡目染的事情可以潜移默化,对孩子成长有异乎寻常的重大影响。所以孟母三迁,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偎着母亲睡》有这样的描述:母亲晚年喜欢摸牌,我家的过堂底下常常会成两桌牌场,母亲有时一天能摸两场。来徐州,两个妹妹、妹夫、几个外甥、外甥女为讨她的欢心,都学会了摸这种花条子老牌,记不住花色名字,就在牌上写上“六条”“八饼”等等。总是让母亲赢,赢了钱,她就很开心。

老年人为何会迷恋摸牌?一是独居家中,感觉到寂寞,借助打牌和邻里交流,打发时光。作者的父亲得抑郁症,比母亲先谢世。母亲一个人在老家生活,子女都在外地工作,这是当今社会家家都有的无奈。二是生活富足,腰里不差钱,打牌成了娱乐,和赌博不一样。农村的妇女都会过,一分钱也要掰成两瓣花。敢到牌场上比手气,布袋里肯定鼓鼓囊囊。

孝顺既是一种物质上的补偿,更是感情上的回馈。杜家孩子如此孝顺,肯定是小时候父母呵护有加。他们长大了读书明理,知道“羊羔跪乳”“乌鸦反哺”的典故。

景点是由故事支撑的,每一处胜景都有美丽的传说,或者是感人的故事。《怒江中,那座矗立的桥墩》就讲述了真实而又感人的故事,可歌可泣、令人扼腕叹息。怒江水流落差大,水势湍急,江边都是悬崖绝壁,连藏羚羊都过不去。战士们先摸索一条路,然后把钢钎打进峭壁,用绳索连起来搭成一条进入工地的“路”。他们就在一根绳子上吊着几个人像一串葡萄一样,在数千米的绝壁上用锤子钢钎漫漫地凿出炮眼,炸开口子,再把钢架拉上去,一点一点修出怒江桥来。

图片

在修怒江大桥的前期,解放军一个排奉命在怒江岸上的绝壁开凿石面,等任务完成时,山上突然落了一块巨石,轰隆隆而下,把全排战士全部砸进了怒江,壮烈牺牲,仅剩排长一个人。这位铁骨铮铮的排长仰天大哭,之后含着泪水冲着怒江大喊:“我来了!”随后跳进滚滚怒江,追随他的兄弟去了,这一排战士做到了不求同生,但求同死。

第二个故事更加揪心。1953年,解放军在修建这座怒江桥时,一位往桥墩里灌注混凝土的战士不幸跌落进去,战友们用尽一切办法也没有将他拉起,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一点一点地陷入混凝土泥浆中,直至消失。之后,战友们包含热泪继续往桥墩里注入混凝土,把他筑进了桥墩。几十年后,怒江大桥重建,为了不惊扰烈士的英灵,设计者刻意避让桥墩,所有旧桥墩都被拆除,唯独那座筑有血肉之躯的桥墩被保留下来,一直伫立在哪里。那不只是一个桥墩,更是一个纪念碑。

多少年来,许多行驶在川藏线上的货车司机会时不时的点上一支香烟,然后丢向窗外,向那些长眠地下的筑路英雄们致敬。

筑路英雄可以升天为神,谁看了不觉得悲怆?谁不想一掬感佩之泪,到庙堂里为英雄上香?

这样的英雄应该大书特书,他们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是国家的脊梁。如果没有他们筑起钢铁长城保卫国家,没有他们抛家舍业奋斗在最为艰苦的国家建设第一线上,我们哪里会有蜜里调油的幸福生活!这让我想起了一句大家耳熟能详的老话:人生哪来的岁月静好?是有人在负重前行!

还有引起共鸣的是《从《朝阳沟》到朝阳沟》《又到朝阳沟》如果不读长明兄的美文,我也一直认为“朝阳沟”是河南的,不知道河北也有朝阳沟。

朝阳沟隶属武安市管陶乡,原来叫列江村,2004年才改名叫朝阳沟。我也不知道,朝阳沟之父是编剧杨兰春先生。

1920年9月20日,杨兰春出生于河南省武安县列江村。不错,是河南。那是民国9年,武安隶属河南省,现在却是河北省武安市管陶乡朝阳沟了。杨兰春乳名杨有根,大名杨连存。1964年元旦,豫剧《朝阳沟》进京到中南海演出,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刘少奇等观看演出后,非常赞赏。毛主席接见了杨兰春和全体演员,并亲切问候编剧杨兰春:戏演的很好,很实在。你叫什么名字?杨兰春说:我叫杨连存。因为武安方言前后鼻音分不清,毛主席误听了。说:你叫杨连春,好名字。后来,他索性就把杨兰春当了艺名,杨连存这个名字却少有人知了。

九月下旬,暑气渐消,就自驾直奔河南的朝阳沟。

原来河南的朝阳沟原名叫曹村,曹村原来还叫曹家湾,古代出过一出著名戏剧叫《卷席筒》,这事就有点绕了。

1957年秋,文艺工作者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到农村去、到群众中区。杨兰春毫不犹豫再次来到他朝思夜想的曹村,与村里的青年共同劳动,一大群为建设新农村流汗出力的年轻人的形象渐渐进入他的视野里、印象中,从而奠定了《朝阳沟》诞生的基础。

《卷席筒》中的继母曹张氏心狠歹毒,遭雷劈而死。曹宝山为官清正,得罪了朝中奸臣,被陷害满门抄斩,曹家上下老小300来口尽遭祸殃。从此,曹家湾稀无人烟。

到了1368年,历史上的人口大迁移开始了,赵云甫携家带口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来到登封,被安排到曹家湾安家。赵云甫向官府提出一个要求,就是把曹家湾改名为曹村。

曹村的乡亲为了表达对《朝阳沟》的喜爱,对省豫剧三团及杨兰春的爱戴,请求把世代相传的曹村改名为朝阳沟。1974年,经批准,曹村正式更名为朝阳沟。建有朝阳沟文化大院和杨兰春文化园。

前行百十米,路的南侧就是朝阳沟文化大院,大院两侧是朝阳沟大舞台,舞台正中悬挂着“咱村有戏”的艺术字组合,场地很大,有几十排木头制作的露天座位,应该能坐下成千人吧。

图片

我觉得作家为文也有戏,将来笃定是大家,读者群应该是“千把人”中间嵌入一个“万”字,连起来读。

我和作者一样,在文化生活困乏的年代,也是追逐《朝阳沟》的戏迷。听说《朝阳沟》在哪儿放映,伙同一群同学披星戴月地前去观看,从城里追到乡下,又从乡下追到城里。前边挤不下了站到荧幕后边看,进不去影院爬墙看。那时候懵懵懂懂不谙世事,觉得演员漂亮,演员的服装时髦,骨子里也渴望自己像董永一样,被天上掉下的大馅饼砸一下脑袋。那时候农村青年没有出路,干啥事都被户口本卡着。孩子的户籍随母亲,娶个城镇户口的媳妇,子女都吃计划,将来工作包分配,简直就是一步登天了。所以人人渴望改变户口性质,人人都希望自己能娶上银环。荧幕前那些青春萌动的青少年,都有拱进荧屏当栓宝的强烈愿望。现在紧箍咒没有了,当兵、升学、考公务员,统统不受户籍的限制,娶巧珍也一样自由发展,埋没不了人才,耽误不了下一代。如果《朝阳沟》现在公演,还会这么火红吗?

看完后篇看前篇,仿佛一伸手就从锅灶底下捞出一块又热又软的烤红芋,这些散发着墨香的文字已经熟透了。杜老师结集出书之前,这些美文单篇发表的时候,我已经读过赞过了。

《从故乡出发》全书67篇美文,分为“故乡”“岁月”“旅迹”和“风景”四个部分。“风景”里布满了作者的脚印,和“旅迹”有异曲同工之妙。

开卷第一篇是《副驾上的父亲》父亲已经到另外一个世界去了,作者仍然不能释怀,还把父亲揣在怀里、印在心里,安放在自己的副驾上。这是一种刻骨铭心的血脉亲情,永远割舍不断。

作者带父母去看海,父亲就坐在副驾上。父亲在日照看到了大海,这是他第一次看海,也是唯一的一次看海。但是作者的孝心尽到了,父母亲心里荡漾着幸福,此生没有遗憾了。

父亲走了整整10年了,他生前的点点滴滴时常在我的脑海里回放。作者把父亲安放在副驾上,实际上是装在心里了。

《俺娘的台湾之旅》铺陈一条中华传统美德的主线,展现“母慈子孝”的感人场面,叙述“兄友弟恭”的血脉亲情。

俺娘84岁,个字不识,甚至没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名字,他认为每天在家喂着几只鸡养着一只狗和邻居的几个闲人打打牌就是生活,叫他旅游不是一件容易事。这就是中国典型的善良老人,为子女付出一生,对亲友邻里“以善为先”从来不向子孙索取,从来不图别人报答。正因为如此,身边的人才会秉承善念,学会了勤劳和节俭,知道了与人为善。这样的理念辈辈传承,知识和财富才会积累,社会才会进步和发展。中华民族的复兴,是中华美德的积淀,由量变到了质变。中国老人常说一句话:活着干、死了算,多为儿孙作贡献。这是中国特有的老人口头弾,在海外寻不见踪迹。这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助推了中国的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使中国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是保障人类和平的重要力量!

作者的表弟陈恩祥我认识,是孙楼街道著名的企业家。市作协在陈恩祥的板材厂召开过杜老师的作品研讨会,我就坐在陈恩祥旁边。

许亚萍老师在研讨会上朗读杜老师的大作《雁声》引起了与会者的共鸣。大家都在期待着,南来的雁,北往的雁,走到这里给我屙个蛋!

“岁月”开篇是《撞出的一段亲情》1996年12月30日傍晚,我在徐州淮海路上骑自行车带着一箱子苹果回家,苹果箱子是用塑料绳捆绑在后座上的,由于绳子剩余的太长,就在后面飘啊飘的,不曾想挂上了一辆同向行驶的三轮车车把,把三轮车拉歪了。我忙停下来察看,骑三轮车的老大娘摔在地上了,我把她扶起来,问她伤着没有。她说,没感觉。

那时候还没有保险,路上没有摄像监控,全凭良心处理这件事。老太太没有感觉,愿意骑车回家。一般人都会同意,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她自己放弃追责的,又是萍水相逢的陌生人,有了后遗症她也找不到自己。稍微高尚一点,给她一点钱就是了。也有人选择逃逸,受害人追不上自己,只能不痛不痒地骂几句。

杜老师是医生,医者仁心,他认为自己不是肇事者也会送老大娘去医院。检查出老大娘骨折,杜老师给老大娘办住院手续。老人非常感动,执意回家疗养。杜老师把老大娘送回家,每天下班就去大娘家探视,帮忙做家务,跟患者全家处成了亲戚,逢年过节相互走动,邻里都说老大娘是杜老师的妈妈。

如果杜老师是个冷漠的人,不讲社会公德,还会有这样的结果吗?

结尾一篇是《到兰考,听张继焦讲焦裕禄的故事》张继焦原名张徐州,为了感恩焦裕禄的救命之恩才改名的。

图片

真是命运多舛,到了1963年春天,小徐州快满一岁时,突然得了一种怪病。家里连吃的都没有,哪里有钱看病,只好用些土法偏方,结果病越来越重,眼看就不行了。张传德准备一把干草和一个箩筐,要用干草将他包起来,背到荒岗子上扔掉。他母亲心疼,抱着他在家门前哭。正在这时候,焦裕禄书记和县里的几名干部骑车到农村了解受灾情况,正好看到这个情景。……焦书记果断地说:不,孩子是农民的后代,是革命接班人,只要有一口气,也得想办法抢救!我写封信,你们赶快把孩子送到县医院。

一个月后,小徐州养得白白胖胖地痊愈出院了,焦书记先帮忙付清了医药费,高兴地抱着小徐州走出来。回到村里,乡亲们都跑来探望。父亲把小徐州举得高高的,激动地说:“这娃子是焦书记救活的呀!”

1964年5月14日,焦裕禄因肝癌在郑州去世,当时葬在郑州烈士陵园。后来,根据他生前遗愿和兰考人民的强烈愿望,河南省委决定将焦裕禄迁葬兰考。为了继承焦裕禄的遗志,永远记着他的大恩大德,父母将张徐州的名字改为张继焦。把这个故事讲出来,就能看出焦书记是一心为民的好干部,比高呼口号强过千万倍。急民所急,把党的温暖送到千家万户,靠的是行动。

读完《旅迹》我觉得作者胜过了徐霞客。徐霞客是著名旅行家,酷爱山川地理,足迹踏遍北京、山东、广东、云南等21个省市,在外游历30多年,并极为详尽的记录了沿途所见所闻。经后人整理,汇编为《徐霞客游记》被誉为“千古奇书”徐霞客老先生说过一句名言:大丈夫当朝游碧海而暮苍梧。至今也是“驴友”门奉为圭臬的座右铭。可是,徐老先生一生脚步匆忙,他老人家没有踏出国门,只是漫游了国内的名山大川和江湖河海,丈量的都是神州大地。杜老师则不然,他的足迹遍布了世界各地。《澳洲的道听途说》《左手大西洋,右手撒哈拉》《走马观花看哈巴》《旅柬印记》等,印证了杜老师的游域之广。

“风景”篇也是游记,《梦溪园散笔》《虞溪村里寻虞姬》《梁山伯的收获和遗憾》还从当下穿越到古代,游历了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泸沽湖只相信爱情》让我们了解了异族风情,有了更多的遐想和躁动。

古人云,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然后立言言不朽。见多才能识广,有见识才能给“想象力”安上翅膀,才能写出传世之作。我们和杜老师相比,或许不输文化知识储备,却输在一双可行万里路的脚板上。路虽远,行则将至。脚板和大地亲密接触,能摩擦出美丽炫目的火花。我们要见贤思齐,向杜长明老师那样,坐在书斋里博览群书,带着问题去山水中游历,在旅途中消化知识,结合实际感悟人生真谛,让希望之火长明。

2025年3月7日初稿三八女神节修改

作者简介:王志强,作家、编剧,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群众学习之星、丰县作协名誉主席、丰县文艺评论家协会顾问、丰县影视家协会顾问、丰县红色湖西文化研究会理事。已出版《心中大太阳》《骚动的小城》《龙须菜》《老姑娘》四部长篇小说,其中《心中的太阳》再版。参与编写《丰县志》(1978---2005)《文艺花开亮凤城》《中国蝉文化》《丰县百年文艺》等多部图书。已完成《故道战歌》《红色袁庄》《天师之祖张道陵》《丰生沛养汉刘邦》《布衣天子汉刘邦》等重大历史题材的长篇小说和影视剧作品创作。在省市县各级报刊杂志及网络平台上发表多篇散文、小说,多次获得省市县各级奖励。

图片
(图片来源于网络)


开朗乐观,笑迎每一天!

5096

回帖

1万

威望

5367

贡献

贵人

积分
12103
发表于 2025-3-11 08:0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江苏
孝顺既是一种物质上的补偿,更是感情上的回馈。

21

回帖

321

威望

21

贡献

搬砖工人

Rank: 3Rank: 3

积分
321
发表于 2025-3-10 22:2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江苏
杜老师的作品不错,值得一读

19

回帖

80

威望

20

贡献

初入丰县

Rank: 1

积分
80
发表于 2025-3-10 22:4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江苏
评论到位,杜老师的文集可读

669

回帖

1994

威望

680

贡献

小有成就

Rank: 8Rank: 8

积分
1994
发表于 2025-3-11 07:5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江苏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1万

回帖

2万

威望

1万

贡献

贵人

积分
24230
发表于 2025-3-11 08:0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江苏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古人说的对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