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西环路 于 2024-4-29 10:20 编辑
天涯何处无芳草
作者:王志强
我喜欢苏东坡的诗词,经常拿着《唐诗宋词》诵读,有些诗句已经扎根在心里,可以倒背如流了。
4月27日,丰县作家协会组织作家前往马楼“志坚劳动实践基地”采风学习。时节还在暮春之中。春光明媚、花红柳绿,田野上郁郁葱葱,庭院内繁花似锦,沐浴着春日的阳光,聆听者鸟虫和鸣,脑际中跳出了大文豪苏轼的《蝶恋花》诗句: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树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基地领导独立新主任在门前等候我们,向我们介绍了基地的建设发展情况,聋人艰苦创业历练成才的过程。张修华校长带领我们参观基地教室、劳动车间、工作室和劳动体验园,他们把丰县的物产、地貌浓缩在方寸之间了。为了孩子们的成长,真是用心良苦!
如果不是亲临现场感受、不是亲眼所见、亲耳所闻,我们真的想象不出来,一群聋人和唐氏综合症患者,通过训练学习,可以自食其力,可以为社会创造财富,可以洋溢一脸自信,可以像听(正常)人一样,骄傲而有尊严的生活! 十聋九哑,凡是听力不好的人,都有语言障碍。因为他们听不到声音,失去了模仿学习的机会,长大后没办法跟别人沟通交流。自己内心痛苦,也让家人为其担心和操心。唐氏综合症患者骨龄落后于年龄,牙齿错位、面容特殊、发育迟缓,伴有多种畸形,几乎就是家庭的累赘。
这样的人群怎么生活?谁有耐心伴陪他们一生?父母有大爱,也有血脉亲情,可是父母要孝顺老人,要养家糊口、培养患者的兄弟姐妹,不可能把所有的精力和财力全部倾注到患者身上。这也是患者家长的无奈,处于“上有老下有小”的年纪,不赡养老人不行,“尊老爱幼”的孝悌思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羊羔知道跪乳,乌鸦知道反哺。人是万物之灵长,父母给我们生命,历尽千辛万苦把我们抚养成人,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不报答养育之恩。孩子是祖国的未来,让孩子接受教育健康成长,将来成为国之栋梁,望子成龙是家长的期待,也是不能推卸的责任。做好这些事情靠什么?靠精力、体力、钱财,靠爱心、责任心,还得有充裕的时间。这些事情相互矛盾,挣钱也需要时间,出去工作就不能顾家。多方兼顾只是人们的祈求,是一种实现不了的美好愿望,是一种善良的祝福。真实的情况是按下葫芦起了瓢,顾这不能顾那。人只有两只手,这两只手要养家里几张口。俗话说,一手摁着一个鳖,兼职做事也干不了几样工作。 孩子是父母爱情的结晶,是娘身上掉下来的肉。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只要孩子“呱呱”坠地,不论这个结晶是否完美,父母就一生割舍不下了。 残疾孩子是父母的伤痛,尽管疼爱不减,父母不会嫌弃孩子。可是,他们万分焦急和忧虑,终究还是万般无奈。替代不了,治疗不好,咋办?有病乱投医,死马当成活马医。求爷爷、告奶奶,借钱给孩子看病。小医院不行就去大医院,西医不行改中医。最后美丽的肥皂泡一个个破灭,家庭却因病返贫了。父母执着寻医,对孩子轻易不言放弃。然而夜晚千条路,天明卖豆腐。梦中的欢笑被泪水冲走,还得抱着孩子面对现实。 父母领着孩子来到“志坚基地”把患有先天性疾病的不幸孩子交给学校,这时候父母的心情非常复杂。既有安置孩子的喜悦,也有不忍割舍的亲情,更有害怕孩子遭罪的担心。他们看不到孩子的前程,不敢预期孩子的未来,甚至不知道孩子还有没有未来!
大爱无疆,丰县“志坚劳动实践基地”敞开温暖博大的胸怀,接纳了这些不幸的儿童。从此身份和角色开始转换,老师成了家长,学生成了子女。 教育是一项复杂浩繁的巨大工程,“十年栽树、百年树人”教书育人不能一蹴而就,培养孩子是需要耐心和恒心的慢工。 志坚基地的领导和老师说,不论需要什么心?首先需要有爱心。不论今后怎么做?都得从零开始做。 乡亲们常说,当孩子王、掰蛤蟆嘴。教正常人都千方百计、千辛万苦,往往是劳而无功,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教育不好沟通的聋人、教育行动不便、反应迟钝的唐氏综合症患者,结果会怎么样?这个问题不用思索,闭着眼用脚指头也能想明白,困难增加千万倍都不止! 一技之长足以养身,老师决定向孩子传授技艺,叫孩子们学一门手艺,有一种技能。神技傍身不愁生计,可是如何让孩子熟练掌握技能,确实让人煞费苦心。 人们传播接受知识技能的渠道有两种,一种是直接获取的方式,是师傅带徒弟,师傅口传心授,徒弟心摹手追。另一种是间接获取的方式,就是“识文断字”“读书明理”从书本上汲取知识。不论是哪一种学习方式,都离不开实践。对于有生理缺陷的人,实践尤为重要。实践出真知,只有反复实践,不断动手去做,一次次重复练习,不厌其烦地机械操作,才能熟练掌握一门技能。
医者仁心,师心如父。志坚基地的老师们不怕苦、不怕累,耐心教导孩子,手把手地教他们剪纸、拓片、废物利用,操作印刷机、裁剪服装等工艺。汗水湿透了衣衫,老师们顾不上换洗,穿在身上自然风干,干了再湿、湿了再干。大家相互调侃:老天淋湿的老天晒,我们出汗湮湿的也叫老天晒。手掌、手指被剪子、刻刀磨破了,他们坚持教学不辍,贴上创可贴继续做示范。老师们不光教学生谋生的技艺,还要教学生独立生活的能力。要像家长一样不厌其烦,亲自给学生洗涮。洗脸刷牙这样的小事,都养反复练习才能掌握。 孩子长大了,老师像对待听人一样对待聋人。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老师们和本地、外地的妇联、工会联系,给孩子们搭建鹊桥平台,给他们说媒联姻,叫他们组建幸福和睦的家庭,像听人一样过温馨甜美的日子。
功夫不负有心人,有耕耘就有收获。现在基地的学生都有技艺傍身,能够熟练掌握一门甚至是多门艺术和技术,可以凭自己的本事挣钱养家。他们也在城区购置了房产,有的人买了两套房子,把父母接到城里居住。 聋人能够多才多艺,拥有固定的工作和收入,积累起比听人还多的财富,这是多么不可思议的事!透过现象看本质,基地的领导和老师,在背后付出了多少汗水和辛劳,无需赘言,大家肯定了然于胸了。 在基地食堂里,看到学生井然有序地围着餐桌而坐,没有人争抢食物,都在那儿静候管理员“开饭”的手势和口令。这是老师“春风化雨”的结果,是教育的神奇。学子们红扑扑的脸上挂着甜蜜的微笑,心里流淌着幸福,他们像花儿一样绽放了,果真是“生如夏花之灿烂”。他们也是民族大家庭的一员,是老师用汗水浇开的幸福花朵,也有光明的前途,也能憧憬美好的未来!
我被学生的业绩震撼了,被基地领导和教职员工细致入微的工作感动了,被老师们父母一般的大爱之心感染了,在此谨向学员们致以衷心祝福,向辛勤付出的老师们致以崇高的敬礼! 作者简介 王志强,丰县作协名誉主席、丰县艺术评论家协会顾问、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已经出版四部长篇小说《心中的太阳》《骚动的小城》《龙须菜》和《老姑娘》其中《心中的太阳》再版。参与编写《丰县志》(1978--2005)《文艺花开亮凤城》《中国蝉文化》《丰县百年文艺》《凤城酒韵》等多部图书。根据本人长篇小说《老姑娘》和相关文史资料改编红色电视连续剧和院线大电影《故道战歌》根据影视剧本改编红色长篇纪实小说《故道战歌》已经完成重大历史题材长篇小说《天师之祖张道陵》《丰生沛养汉刘邦》《布衣天子汉刘邦》及影视剧作品的创作。在省市县各级报刊杂志和网络平台上发表多篇散文、小说,获得过省市县各级奖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