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廉租房到公租房、从经济适用房到共有产权房、从老旧小区改善到城市棚户区改造……丰县近10年间建设保障性住房36282套,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发展和居民幸福指数的提升,更见证了丰县住房保障体系的建设和奋力书写“民生答卷” 的辉煌篇章。 俯瞰丰县第三期经济适用房晚秋美景 今年66岁的袁敬林老人原是丰县凤鸣塔酒厂的一名下岗职工,因家庭人口多、收入少,一家人整天挤居在不足50平方的自建房内,住房问题成为他一家的头疼事。2014年8月,袁敬林没有想到的是,他申请的经济适用房居然批下来了!一家人喜出外望,袁敬林老人更是逢人便说:“能住上政府盖的经济房,我心里满足多了!” 居民马北辰李爱荣夫妇正在自家的经济房内和亲戚朋友们庆贺新房 像袁敬林老人这样当年从“蜗居族”搬进“暖心房”的还有850多户。2014年8月8日,原丰县食品公司下岗职工马北辰、李爱荣夫妇一大早便来到第四期第二批经济适用房临时办公点抽号选房。他们选中了一套96.5平方的房子,当时才总共花了21万余元。李爱荣高兴地说,那时的商品房价格都已经接近4000元了,我们这才折合2000多元一平方,已经非常合算了。一家人高高兴兴住进了新房。
丰县住建局经济适用房中心主任王太中介绍,我县自2011年以来不断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加快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大力实施三个“应保尽保”,即实现城市低收入无房家庭申请廉租住房实物配租“应保尽保”、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申请购买经济适用住房“应保尽保”、新就业人员、外来务工人员和部分住房特殊困难的中低收入家庭申请公共租赁住房“应保尽保”。 2011年至2019年间,丰县先后建设经济适用房6期、共5069套、建筑面积约60万平方,解决了20000多人的住房困难问题,群众满意度非常高。
盛和嘉园小区内的廉租房掩映在绿化丛中美如画 多元化供给、多渠道保障是该县打通住房困难群众幸福“安居梦”的智慧砝码。王萍原是丰县食品公司的一名下岗职工,由于家境困难,无力购买经济适用房,她于去年6月份在县住建局的帮助下申请了一套廉住房,建筑面积约70平方,如今住着很是舒适。王萍说,自己的这套房子每年只需要上缴1300元的租金就可以了,也就是说平均每个月只拿100元多一点,非常适合我。
同在丰县化肥厂下岗的困难职工李德军自小和哥哥相依为命,因哥哥双目失明、膝下无儿无女,他帮哥哥申请了一套公租房,面积70平方。李德军说,房子是两室一厅的,里面卫生间和厨房一应俱全,还进行了简装修,我们拎包就可以居住,真是太便了!而一年的租金也就只要1100元,太划算了,我们真心感谢党、感谢政府!
丰县住建局副局长王为卫说,为了进一步扩大住房保障覆盖面,丰县自2011年起在全县范围内普遍开展了城市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新就业人员、外来务工人员住房状况调查摸底。10年间,该县先后开发建设大沙河教师公租房、和丰园小区公租房、盛和嘉园小区公租房等共1040套,总面积约53000平方。
建成入住的安置房栖凤园小区水天相映 做实做细保障房建设还需啃下棚改这块“硬骨头”。2011年以来,丰县从实际出发,并严格按照城市总体编制规划,先后完成了郭楼区块、杨庄区块等62个棚户区的改造,实施拆迁面积约427万平方,建设安置房30183套。
居住环境的改善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掩饰不住居民内心的喜悦。家住香榭里小区的退休老教师李香泉告诉记者,以前他家住在郭楼区块,通过拆迁安置,他家分配了一套96平方的安置房,两室一厅,孩子们都已经成家住在外面,老两口住着这里挺宽敞的。“这是我以前想都不敢想的!”李香泉老师乐呵呵地说。
“群众满意就是我们最大的追求。”丰县住建局局长李明文说,“我们将不断加快和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建设,把'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始终贯穿于推动全省高质量发展的工作中,确保住房保障路上一户不落、一户不缺,人民满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