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复旦大学教授梁永安在上海的秋招圆桌讨论上提出了一个颇具争议的观点,“有条件的年轻人可以啃几年老,起码啃3年”。“爆炸言论”一出就引起了网友的关注和讨论。
对此,有网友认为梁教授太懂年轻人了,可以帮助他们减压;有网友则认为该建议非常“雷人”。还有人提出,别忽略了梁教授提出的“有条件”这一重要前提,片面解读曲解本意。
复旦大学教授梁永安是一位年轻人颇为喜欢的“专家”,经常在网上给“95后”、“00后”解答人生烦恼。看完上边这段完整视频,我们不难发现,他提倡的大学生毕业后可以“啃老”三年,是说支持那些有一定家庭支持的年轻人,在毕业后的三年内暂时依靠父母的帮助,利用这段时间去探索世界、认识差异,发掘自身兴趣,开拓视野,逐步规划人生方向。这里的“啃老”并非传统意义上的依赖父母、不劳而获,而是指年轻人在寻找人生道路的过程中,可以借助父母的支持,去探索、去尝试,从而更清晰地认识自己。
梁永安指出,当前很多父母过于注重孩子的安身立命,急于为他们找到所谓的“理想工作”,而忽视了孩子探索世界的兴趣和机会。他提到,英国青年平均在35-36岁才开始购买房子,且多为贷款,而中国青年的平均购房年龄却全球最低,仅为26岁。他认为,青春时代最需要的是打开认识世界的窗口,而不是过早地被房子等物质条件所束缚。
在此之前,梁永安也曾提到过,这种为了寻找兴趣而“啃老”的行为类似于gap year(即“间隔年”,西方国家的青年在升学或者毕业之后工作之前,做一次长期的旅行,让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前体验与自己生活的社会环境不同的生活方式),绝不是不劳而获式的依赖。
梁永安也特别指出,对于那些没有条件的年轻人,千万不要这样做,因为他们的父母维持生活本就十分辛苦。
对于“有条件的年轻人可以啃几年老”,网上的声音也各不相同,有网友认为这个建议非常好,道出了年轻人的心声:
01
盲目“啃老”不可取 年轻人要学会自救
“支持年轻人啃老”这一观点有其适用边界,必须看到盲目“啃老”可能削弱个人的独立性和社会适应力,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
日本曾用“蛰居族”一词形容无法就业、放弃就业或逃避就业的年轻人,那是上世纪90年代末日本泡沫经济破裂后的“就职冰河期”。反观国内,近些年在家待业的年轻人数量也急剧上升。
2019年,中国老龄科研中心的调查显示,中国65%以上的家庭存在“老养小”的现象,30%左右的青年基本靠父母供养。
在2024高等教育与就业发展论坛上,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就曾表示,毕业后变成啃老族或是躺平摆烂,这不是年轻人该有的模样。年轻人应该是内心充满火焰,面向未来充满希望。作为大学生,不管遇到怎样的情况,得学会自救,学会突破课程、环境的限制,摆出勇往直前的姿态来。
02
不应总用“啃老”去批评年轻人
“年轻人可以啃几年老”这一观点在深层次上,反映了对当前严峻就业形势的理解与回应。一方面,呼吁家长能给子女更多自主选择的空间,减轻他们对就业的即时压力。另一方面,这也是对年轻人的一种心理支持,提醒他们不必因毕业后未找到“理想工作”而焦虑,而是可以趁着年轻多尝试,从而找到真正的兴趣所在。对于有条件的年轻人,可以借助家庭资源设立缓冲期,通过充分探索和自我反思,为未来的职业规划打下更清晰的基础。
与其片面地将这一建议解读为“啃老”,不如理解为鼓励年轻人暂时摆脱社会固有期待和压力,专注于探索自身内心需求。
在央视一档访谈节目中,知名节目主持人白岩松曾提到,前些年,对于年轻人的啃老行为,网上网下都是铺天盖地的批评之声,年纪轻轻如果啃老,会被认为是不思进取。但短短几年过去,近些年来,网络媒体、社会舆论对于啃老现象批评的音量小了许多,因为现实就是如此,“啃老”太过寻常。典型的就是如果没有父母的帮助,年轻人可能买不起房子、车子。
从中可见,如果细分,啃老其实有两种,一种是不思进取的啃老,无疑需要批评;一种是迫不得已的啃老,年轻人要想生活好,不得不需要父母的帮助,比如因为工作不得不把孩子放在父母家寄养。后一种啃老,其实就是白岩松为何说“不要总用‘啃老’批评年轻人”的原因所在。
演员宋丹丹曾在某档综艺节目中表示支持子女啃老。“子女我允许啃老,我把他生下来,带到这个世界上,他要啃我,为什么不让他啃呢?”一石激起千层浪。有人说,中国14亿人,有多少父母有实力给孩子啃?作为公众人物,还是要想好再说答案。
“啃老”这个话题,可以说戳中了许多普通家庭共有的困境:父母应该怎样恰当地扶持已成年的子女?现实中,每个家庭的实际情况不一样,对待的态度也各有不同。你怎么看?
你支持年轻人“有条件”啃老吗?
遇到困难时你接受过老人的帮助吗?
留言区聊聊吧!
欢迎光临 丰县论坛 (https://bbs.221700.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