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沛月满时 故园情最浓
丰沛月满时 故园情最浓秋分刚过,丰县的田埂上便飘起了玉米成熟的那种独有的带着泥土的芳香,村头老槐的叶子染了浅黄,檐下挂着的玉米串在风里轻晃。卖月饼的摊子在集市上逐渐多了起来,月饼的油酥香气便漫过整条街巷——这是丰县人最熟悉的中秋序曲,藏着几代人的烟火记忆与故土深情。
丰县人把中秋节叫“八月十五”,这三个字在孩童心里重过春节。一进农历八月,孩子们就开始扳着指头计数,课间聚在老槐树下商议“圆月”的东道主。那时日子不富裕,一家凑齐一桌菜难如登天,聪慧的乡邻便想出“凑份子”的法子:你家带刚从架上摘下的翠绿黄瓜,我家拿窖里藏的紫红辣萝卜,张家揣两个舍不得吃的月饼,李家端出刚烙好的贴锅饼。东道主家的灶台从午后就冒起炊烟,母亲们在案板上切着麻汁豆角,父亲们蹲在灶口添柴,火光映着案板上五颜六色的食材,把期待烙进每一缕炊烟里。
太阳衔着西山时,孩子们提着竹篮匆匆赴约。东道主早站在门口迎接,像办盛会般郑重。进了院,八仙桌已支在月光下,紫红的萝卜条、艳红的辣椒圈、杏黄的胡萝卜丝码得整齐,自家养的小公鸡炖得酥烂,猪肉粉条在粗瓷碗里冒着热气。最动人的是那盘月饼,有的是北关老店里现烤的五仁馅,酥皮一咬就掉渣;有的是自家烙的糖饼,混着芝麻的香气。大人们搬来板凳围坐,孩子们捧着小碗穿梭其间,月光刚爬上墙头,满院便响起碗筷相碰的脆响。
酒过三巡,孩子们的游戏就开场了。先是猜火柴棒,攥拳的人眼瞅着对方猜“有”或“无”,输了的便喝一口甜滋滋的鱼台米酒;再后来玩扑克牌,数数逮人喝酒,总有人结帮作弊,惹得满院哄笑。待月上中天,捉迷藏的号令一喊,孩子们便呼啦啦散进街巷,有的躲进柴垛,有的藏在树后,月光把影子拉得老长,笑声惊起墙根的蛐蛐。大人们则坐在院里聊天,说今年的玉米收成,讲张达楼“杀鞑子”的老故事——当年刘伯温藏在月饼里的纸条,让中秋多了份家国大义的传承。
如今的丰县中秋,添了许多新景致。师寨镇的文化广场上,72岁的李大妈给孩子们递着月饼,讲着嫦娥奔月的传说;华山镇的“幸福小院”里,老人们边吃着热饭边听《打金枝》,笑声混着唱腔飘出墙外;新城社区的农家书屋里,孩子们在帆布袋上画着天安门与明月,把祝福绘进色彩里。但老规矩从未变:“老看小”的习俗代代相传,七十多岁的老人仍会坐车几十里,带着自家养的鸡来看望出嫁的闺女,只为瞧瞧孩子过得好不好;走亲戚的礼品里,总少不了几盒北关老店的现烤月饼,模具比年轻人的年纪还大,烤出的仍是小时候的味道。
夜深了,县城的路灯与乡村的月光交相辉映。返程的人后备箱里塞满了自家种的蔬菜、刚烙的锅饼,还有父母塞的月饼。车驶过沭河大桥时,月光洒在水面,像铺了层碎银。正如老人们常说的,走遍南北西东,再精美的宴席也比不上童年的八仙桌,再亮的霓虹也抵不过故乡的月光。
这便是丰县的中秋:藏在烟火里的团圆,浸在月光中的乡愁,在代代相传的习俗里,在丰沛大地的年轮里,永远温热,永远明亮。
祝丰县越来越美好~
七律·中秋节抒怀
金风送爽桂香飘,
玉镜高悬照寂寥。
万里清辉同此夜,
千家灯火共良宵。
举杯欲邀嫦娥舞,
对影还思故旧遥。
但盼人间皆美满,
年年岁岁乐今朝。 七律·中秋节有怀
银汉无声转玉盘,
清辉遍洒万家安。
桂香暗度穿庭户,
露气轻寒湿井栏。
对酒忽思千里客,
题诗遥寄寸心丹。
愿随明月传佳讯,
共祝人间岁岁欢。 七律·中秋节感怀
又逢佳节月轮圆,
万里清光满故园。
稚子庭前追笑语,
慈亲灯下话寒暄。
一杯浊酒乡愁寄,
半卷残诗客梦牵。
纵使天涯相隔远,
此心遥共彩云边。 七律·中秋节寄怀
一轮皓月挂穹苍,
万里清辉照故乡。
桂子飘香侵客袖,
砧声捣素动愁肠。
欲凭鸿雁传尺素,
却恐风霜误锦章。
遥祝天涯皆顺遂,
明年此夜共飞觞。 美好的回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