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路 发表于 2020-4-26 12:26

罱泥

      早起,沿复兴河走路。
水面波澜不惊,三两个手拿鱼叉的人,不时在河边高高的芦苇丛中穿梭,是在叉插捕捉浮到水面产卵的鱼。
我无瑕顾及,听着《红楼梦》第八十回,继续沿东岸往南。
河岸,冬天枯死的苇子成堆的沤在水里,已经腐烂变黑;新的苇子已经长出水面米把高,与没有倒伏的枯黄苇子一起排列在河边;健步木栈桥隔开的里侧塘中,残荷繁多,林林立立,总让人感觉怪怪的。
河中央,飘着一叶小舟,一位老者在收网,偶尔有几条泛着白肚子的小鱼,在网上挣扎,老者网得的鱼能够换来几个零花钱。

望着这叶小舟,我脑中突然浮现出儿时老家那河流里,飘着的罱泥船。
我一直固执的认为,河不应该是这个样子的。若不是这位老者摇来小舟,我会以为这跟老家的河流差不多,已经废弃,已不配称其为“河”。河流,应该是清澈的;而不是眼前这样污浊不堪杂草丛生;河流,应该有生机盎然的,而不是枯萎腐臭的。
  儿时的河流,是真正的河流。我一直认为,小时候物质匮乏,河里的水草淤泥都是宝,里下河地区勤劳的人民,会跟河流共享这些资源,而冬天早春农闲时,“罱泥”,则是最好的见证。
罱泥,是一桩农事。
在我的记忆中,则是一副画,一副绝美的画。
说起罱泥,得先说说两样物件,一样是“罱子”,一样是“戽掀”,这两样物件,恐怕只有农作物博物馆能够见到,应该是四十年之前的东西了。
先说“罱子”这件记忆中农具,儿时家家户户都有的常见物件,如今,我搜索遍了网络,也找不出一张清晰的记忆中那种样子的图片来,不知道能不能描述清楚呢。
两根笔直的四五米长的竹篙,自底部六七十公分处,往根部抈成半圆形;在两根竹篙的抈弯处,用手铐式的铰链连接成一个近乎完整圆形的“大夹子”;夹子的口是“罱口”,罱口是两根米把长的竹片分别固定在两根竹篙最底端,在两根竹片上再缝上锥状的网子,就形成一个倒漏斗形状的“罱子”。“抈篙子”和“罱口”都是技术活,罱子好用不好用,关键就在这两项上面。我记得小时候,父亲和几个叔叔伯伯们一起,点起火把,捣鼓抈篙子这活计,但记忆太久远,我实在没法回忆清晰了。而连接两个竹篙的铰链,则是铁匠铺打造出来的,两个环中间铰接,两个环分别固定两两根竹篙底端弯折部位。罱口的平整与咬合程度也是十分关键,咬合不好的话,在往船上提拉罱子的时候,岂不是漏掉一半了?
还有一样物件是“戽掀”,我查汉字,戽,音hù,意为戽斗,勺形或畚箕状,取水灌田的旧时农具,记忆中有木头挖成的,后来有铝合金浇注成型,再固定在一根长竹竿上;掀,是为动作,自下而上的揭起撩起;戽掀,已近乎不见,小时候则是寻常之物;往田埂上的菜地浇水,人立在水边,双手前后交叉握柄,附身舀水,扬手斜上方送出,戽掀里的水,乖巧的散开,好比天女散花,水珠均匀的滋润农作物;而用于罱泥,戽掀的作用是“戽泥”,戽泥跟戽水又不一样,人站于船边,一样的动作,不一样的手法,船上的泥水戽上去入泥塘时,是一团,绝不会散开乱飞,哪怕是几滴泥浆。里下河地区勤劳朴实的农民,可能不认识几个字,但他们对这类手法的掌握运用,娴熟、灵巧而又笃定,一抬手一送出的功夫,完全在手腕发力的掌控。
  记忆中,是这样的画面:
船头,父亲矮小的身体,灵活的双手,有力的双臂,操控着两根长长的竹篙。两根竹篙分分合合、上上下下,牵引着罱口一张一收,罱子上下浮动,一会潜到水底装满淤泥水草,一会浮出水面拖进船舱,罱口分开,淤泥水草渐渐装满船舱……
船尾,母亲用竹篙稳固和控制船的行进,看着父亲罱子的起伏和淤泥的多少,母亲会让船前行的时急时缓;那种默契,是他们长年累月的磨合,也是他们相濡以沫一辈子的资本。
随着一罱子一罱子的泥浆入船,不时会有鱼、虾、螃蟹、河蚌带上来,母亲用“戽掀”捞出,这是一家子餐桌上的美味。
这可是个实实在在的力气活。一罱子的淤泥再加上罱子本身的自重,恐怕不下五六十斤重,一罱子一罱子的提上来,盛满船舱。
船舱装满后,把船行进到自家地地头的河边,正对着早先挖好的泥塘,固定好船,用戽掀戽泥入塘,来不及休息片刻,就匆匆忙忙的赶往淤泥丰盛的地界,去罱盛下一船的淤泥。
“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里下河地区的富足,源于土好水好。每逢下雨会将岸上的浮土冲入河水中,渐成淤泥;水下长有水草,水草淤泥融合在一起,在泥塘中发酵后,肥力充沛,是绝好的有机肥。开春插秧之前,把泥塘中发酵好的淤泥,散步于田间,夏秋两季,基本上不再需要施肥。
罱泥,这桩农事,解决的是两茬庄稼的基肥;更为重要的是,及时彻底的疏通了河道,让美丽富饶的里下河水乡的水土得以平衡。那时候,寒冬腊月,在乡村的大河小沟,总会看到勤劳的身影站立于船头,罱篙飞舞,在阳光的映衬下,曼妙而高大,河床干净,河水清澈,河流通畅,鱼肥水美人欢快。这是,里下河地区那个年代,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后来,有了化肥,罱泥这苦累的农活,便逐步退出人们的视线进而绝迹了。淤泥水草的肥沃,由得河流自行消化,河水开始变得浑浊,河道渐渐淤塞,水系慢慢破坏;平衡不复存在,鱼肥水美成了歌词中的美好记忆。
罱泥这桩农事,造就了里下河的水美;里下河的真实,止步于罱泥的消逝。现在,也有所谓的疏浚工程,但已经医治不了堵塞的里下河……
里下河,要回到以前的清澈,需要罱泥这样的农事,需要勤劳朴实的农民,更需要对大自然恩赐的一切资源,怀有敬意!
……
似今晨,每每路过复兴河东岸,看着这成片的枯萎腐烂的苇子,闻到阵阵恶臭,便心疼这复兴河。我会发问,人们血压高血脂高的时候,总会有意识的去想法疏通血管,或锻炼健身,或饮食调节,绝不会放任血管的堵塞;何时,人们能够像对待身体里的血管一样,去对待大自然恩赐的河流?这可是,自然界的血管。
随他去吧,继续我的听书走路……




简爱666~ 发表于 2020-4-26 15:50

人啊,光顾自己的多,随手一扔,你不说我不说没人看见,自欺欺人罢了

专业支大锅 发表于 2020-4-27 10:56

写的真好!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罱泥